搜尋近期熱門

初學者必看:如何進入室內設計領域並成為頂尖設計師

icon_fb icon_twitter icon_google
初學者必看:如何進入室內設計領域並成為頂尖設計師

文、Flora 修、Nick

 

 

現代人越趨重視生活品質,也更追求生活享受,於是對於室內設計市場的需求進而增加,而你在職缺網站上常看到供不應求的情況,卻因為現階段自身條件不足而錯失機會。下面讓我歸納出進入這行業的一些常見問題及方法,幫助想進入室內設計卻不敢踏出第一步的你為自己勇敢一次!

 

 

Q1. 非本科系就很難進入室內設計?

 

不用,但讀設計相關的科系會更快上手!

 

你可以把室內設計想像成布置你自己的家,只要你對周遭環境有共鳴有想法,喜歡布置、裝飾空間,那你就具備設計師的特質,也代表你適合進入室內設計工作;在投入室內設計行業後天的學習才是關鍵,除了需要提升美感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設計系會更快上手)、學習繪製施工圖、提案簡報、與廠商對接等…都是缺一不可的能力,也是成為一位優秀設計師必經的過程。

 

「HOMEE AI」於CES 2024美國最大消費性電子大展中,隆重發表全球第一個AI室內設計師。圖/HOMEE AI提供
 

Q2. 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軟體能力?

 

需要,職場上沒有時間讓你學習!

 

一定要具備基本的軟體操作能力,在進入職場後就是直接的實戰場地,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內容,所以更加沒有多餘時間讓你摸索軟體;學會了軟體只能算是入門的一把鑰匙,要成為設計師重點在於設計的表達、對於空間的搭配以及工地現場的應對經驗。

 

下面我歸納一些室內設計公司常用的軟體,可以隨自己繪圖習慣搭配使用:

▶ 繪製施工圖(AutoCAD

▶ 設計效果圖(SketchUp3Ds Max

▶ 效果圖渲染(LumionV-rayEnscape

▶ 提案修圖(PhotoshopIllustratorPowerPoint

 

 

Q3. 聽說做設計就要有心理準備加班、爆肝趕圖?

 

需要加班,但時間是可以自己規劃的!

 

有讀過設計系的人應該都必經每學期提案發表的洗禮,其實進入職場就像大學評圖一樣,你需要對每件設計作品負責,呈現自己認為最好的成果給予客戶,所以花時間是必須的,這也是我認為在室內設計行業必須的執著。

 

但有些情況則是與同事對接工作,這時你可以藉由提升工作效率,妥善規劃時間來達到不加班的結果。

 

 

如果你是剛畢業或是想要挑戰這行業的人,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1. 先多面試幾家公司,了解公司的規劃走向

 

大部分室內設計公司都不喜歡帶新人,所以在面試時必經被拒絕多次的挫折,但不要因此而灰心,你需要多找幾家公司比較並了解公司的接案類型(住宅、商業空間、公設…),找到會帶人的主管會讓你在這行業更快步入正軌。

 

 

2. 平日多閱讀設計雜誌、室內設計製圖等相關書籍

 

從設計面來說:空間美感、材質選樣、色彩及軟裝搭配都是室內設計師需要規劃的內容,從實務面來說:空間動線規劃、水電、燈具位置配置、消防相關法規更是一併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你不僅要學習他人的設計手法來找尋靈感,更要了解實務的規範,這些知識都是缺一不可。

 

 

3. 花時間準備考取室內設計相關證照

 

沒有證照還是可以找到工作,但若是想要自己創業就必須要有相關證照。擁有一張證照一定會為自己加分,所以還是建議可以規劃時間考證,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在工作上更有競爭力,同時若未來自己想要創業也都是必備;室內設計業有分兩張證照分別為: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乙級、建築物室內設計乙級,可以在勞動部全國技能技術士網站上報名。

 

 

 

4. 把握能夠實際進入工地案場的機會

 

室內設計公司有分室內設計及室內裝修兩種,前者多是接純設計案及繪製施工圖,並不會參與到工程實際執行,而後者多是會有工務(工地現場管理人)來規劃及推動整個設計案的實際完成,但也有兩者並存的公司;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需要具備現場監工的能力,了解裝修時會遇到的狀況能讓你在繪製施工圖時更清楚裝修材在交接面上的收尾方式。

 

對於室內設計行業有初步了解後你會發現其實進入這行業不難,但要成為一位優秀設計師是需要時間及經驗的累積,只要循序漸進的學習、每天對生活周遭保持熱情與好奇,那我相信你離夢想也不會遠了。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LccnetTaiwan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聯成電腦go top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