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分隔線 nav分隔線

技術驅動的設計變革:設計師在數位化時代的技術整合

icon_fb icon_twitter icon_google
技術驅動的設計變革:設計師在數位化時代的技術整合

文、Simi

 

設計產業的數位化進程不斷地在改變設計師創作和呈現視覺內容的方式。從早期的桌面出版到如今的多媒體和互動設計,每一個技術進步都為設計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試著透過回顧設計產業數位化的關鍵時間點,從設計數位化、多媒體設計、用戶生成內容、跨領域設計、多感官互動,到如今的生成式AI加入,來探討視覺設計師在每階段是如何整合這些新技術以保持競爭力,同時反思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和問題。

 

 

1. 設計數位化 :傳統手工到數位工具轉型

 

1980年代中期蘋果公司的Macintosh電腦以及 Adobe系列軟體的推出引領了桌面出版,使圖像編輯變得更加靈活,迅速成為設計師必備的工具。這些數位工具的整合提升了設計流程的效率,設計流程變得更加靈活。

但隨著電子完稿技術的普及,設計師需要更充分地運用軟體技能,如果設計師對基礎設計原則的理解不夠深入,過度依賴工具的設計師會在創意和技術之間失去平衡。此外,數位工具的高效性也使得工作節奏加快,使設計師面臨更大的工作壓力和競爭。

 

 

2. 多媒體設計:從靜態到動態的元素轉變

 

在1995年Pixar推出了首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後, Autodesk也發布了3D Studio MAX 1.0這款重要的3D建模和動畫設計工具,進一步推動了3D設計的普及和應用。此外,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設計師開始學習和使用網頁設計和Flash動畫工具,使得動態和互動網頁設計逐漸成為主流,市場對具備基本網頁設計和HTML技術的設計師需求增加。

此外,由於數位相機的出現使攝影變得更加便捷,並促進了數位影像處理技術的發展,設計師開始廣泛使用數位攝影進行創作,並將其與其他多媒體元素結合,創造出更加多樣化和引人入勝的視覺內容。

然而技術門檻的提高使設計師需要投入額外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掌握這些新技能。這可能導致設計師在專業方向上過於分散,需要更好地平衡各種技能的學習。

 

 

3. 用戶生成內容:社交媒體時代的設計挑戰

 

從Web1.0到Web 2.0,代表了著互聯網技術和用戶行為的重大轉變。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台的推出,為即時訊息傳播和短內容創作提供了新途徑。

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設計師不僅需要掌握網頁設計和前端開發技能,還需要理解社交媒體的運作方式。

由於社交媒體內容的短期性和即時性,設計師往往被迫在短時間內創作大量內容,需要在追求短期效果和長期品牌建設之間找到平衡。

 

 

4. 跨域設計:設計工具與技術的融合

 

隨著Unity和Unreal Engine等遊戲引擎相繼推出,大大降低了程式設計的門檻,讓更多設計師能夠進入遊戲開發領域,Arduino微控制器的普及也使電子項目開發變得更加便捷。 3D印表機和雷射切割機的普及,也更進一步推動了個人和小型工作室的製造能力。Canva和Figma等雲端設計工具的推出,讓非專業視覺設計師也能創建一定品質的成品。

這些設計工具和技術的普及,逐漸模糊了領域之間的分工界線,也促進了產品開發的靈活性和高效性,並且降低了進入製造和設計領域的門檻,鼓勵了跨領域的設計與創作,同時也更加推進用戶生成內容的趨勢。

然而,跨領域設計對許多人來說仍是相當不容易,要同時掌握程式與視覺設計需要付出相對應的學習時間,最終也有可能兩者都無法兼顧。

 

 

5. 多感官互動:沉浸式體驗設計

 

在微軟推出Kinect後,動態感測技術開始應用於多媒體和互動設計,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創作工具。2013年,以增強現實(AR)技術為基礎的Google Glass雖然未成功,但將此技術帶入消費者市場。隨後各廠的虛擬現實(VR)頭戴顯示器相繼釋出,智慧語音助手也隨著智慧裝置的興起日漸普及。2016年,Pokemon Go的發布將AR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讓全球用戶體驗到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隨著這些技術的出現,設計師開始學習和應用AR/VR設計原理,創建沉浸式體驗。這些技術的應用拓展了設計師的創作範圍,提供了創建沉浸式體驗的新工具。隨著區塊鏈與5G技術的增進,元宇宙的概念也被提出,對能夠設計和開發沉浸式體驗的專業人才需求激增,特別是在遊戲和教育領域。

然而這些技術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才能充分學習和應用。

 

 

6. 生成式AI技術:革新設計流程

 

近年使用生成式AI工具興起,自然語言技術使其能夠生成高度流暢和連貫的文本,而

擴散模糊技術能夠生成逼真的圖像。這些生成式工具對設計師的影響還在持續被探索當中,但可見的是,這一技術很有可能讓設計的流程及方式產生變化。

儘管生成式AI技術提供了強大的輔助功能,設計師需要注意避免過度依賴這些工具。以免限制設計師的創意發揮。

 

 

結論

 

透過這些整理,可以發現到有些技術改變了設計的「方式」,有些則改變設計的「形式」。技術的變遷改變了產業需求的結構,舊有的需求雖然不會消失,但會減少;除非站在原先需求的制高點,否則設計師們勢必需要不斷地適應這些變化。而是否能敏銳地感知或預知這些變化則是設計師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設計需求和市場環境。

 

 

 

 

點我加入官方LINE,獲得第一手最新消息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LccnetTaiwan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