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動畫入門介紹:從模型到特效,一起瞭解動畫如何產出

文、冠緯老師
在影音串流平台蓬勃發展的現在,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3D動畫吧!像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等等都是美國有名的動畫大廠,從1995年的第一部電腦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到現在30年的期間,出產了許許多多經典的動畫電影,相信這些電影也是感動了不少人吧!
其實3D技術的應用到了現在,除了一般動畫,也廣泛使用在各種真人電影、戲劇當中,可說是跨足了所有影視相關產業的技術了。不曉得大家是否好奇過,這些3D動畫是如何產出的呢?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3D動畫的製作過程。
圖片來源:PIXAR
在影視產業中,無論是動畫、電影、戲劇,基本都是在劇本、美術、分鏡或拍攝完成後,才會正式進入到3D製作的環節,在3D動畫的製作中,通常有分幾種不同類型的專業部門,從頭到尾分別是「1.Asset(資產)、2.Rigging(骨架)、3.Animation(動態)、4.FX(特效)、5.Lighting(燈光)」,類似工廠的生產線。雖然製作上有先後順序,但它並不是絕對的線性生產,而是每個環節相互緊扣,在製作過程中會反覆來回,因此各個部門互相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就來簡單瞭解各個部門主要的工作內容吧。
1. Asset(資產)
Asset部門的工作者就是所謂的3D模型師,主要負責3D建模、材質貼圖、毛髮等等,製作各種供動畫使用的3D素材,依照前期的美術設定,製作出各種精美的角色、壯闊的場景、吸睛的道具。大家在大螢幕上看到的3D物件都是出自Asset部門的手中。
(3D建模)
(貼圖繪製)
2. Rigging(骨架)
Rigging部門的工作者我們稱為骨架師,在前面有了精美的角色及道具後,就需要賦予骨架能讓它動起來,骨架師常常是被觀眾忽略,但是卻十分重要的存在,因為在大螢幕中,觀眾看不到3D角色身上的骨頭和控制器,但能讓角色擺出帥氣動作或自然的表演,骨架綁的好壞決定了非常大的因素。
(綁骨架)
(設定控制器)
3. Animation(動態)
Animation部門的工作者我們稱為動畫師(animator),在角色或道具有了骨架能夠動時,就需要這些3D動畫背後的隱藏演員,在電腦中使用帶有骨架控制器的角色做出精彩的表演,大螢幕上帥氣的動作、表情中透漏的情緒轉換,都是出自動畫師們的手中。
(簡單的機翼動態)
4. FX(特效)
FX部門的工作者我們稱為特效師,為了讓畫面更真實或更有魄力,這時就需要特效師了,往往動畫中的煙霧、火焰、破碎等等畫面都是特效師們傑作,負責處理各種複雜而且需要利用電腦模擬運算產生的效果,畫面裡各種超現實的酷炫效果也都是特效成品。
影片來源:Framestore
5. Lighting(燈光)
Lighting部門的工作者我們稱為燈光師,在結合了角色、場景、表演、特效後,最後就能進入打燈的環節了,是個讓前面各部門努力一起開花結果的部門,無論在動畫、實拍當中,燈光都是決定成品好壞的關鍵因素,因此燈光師必須有強大的美感,打出各種符劇情情緒的燈光後,還需設置各種算圖設定,確保成品能順利產出。
(電腦算圖出來的結果)
其實在燈光後還有一個工作環節是Compositing(合成),但合成就屬於2D的工作環節,該篇就先不介紹了。以上就是3D動畫製作上主要流程,希望大家看完都能更瞭解3D動畫的製作,若想學習更多可以填寫下方表單預約諮詢課程。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Lccnet-TW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