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救星
HOT影片
新聞清單
文、蕭佑和 Nick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指的是物物相連,每個裝置都可以透過網路來互相交換訊息。IoT這個概念不算太新的名詞,早在1995年比爾蓋茲的《未來之路》一書中,就首次提到了物聯網的概念。 然而,當年受限於技術瓶頸,IoT產業一直沒有好好發展起來。直到近年雲端運算、雲端儲存成本降低,以及大數據、AI等技術應用的提升,再加上終端連網數量不斷的增加,IoT產業才終於在過去幾年大鳴大放了起來。 ㄧ、IoT產業價值鏈 物聯網的架構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為感測層,也就是物聯網裡的「物(Things)」,由可以感測訊號的裝置組成,用以監控所在位置的物理或環境狀況,例如影像、溫度、濕度、動作、壓力感測等。 第二層為網路層,包含無線或有線的網際網路,用以提供可靠的網路傳輸功能。每一個裝置都具有IP位置,可以將裝置蒐集來的資訊,整合到物聯網的資料管理中心。 第三層為應用層,物聯網經濟將近80%的商機來自於此。當我們將第一層的「物」透過第二層的「網路」連結起來後,就可以來思考不同領域的應用了。例如: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慧電網、智慧醫療、穿戴式裝置等。 二、LPWAN備受關注 其中,在第二層的網路層中,低功耗廣域網路(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縮寫LPWAN)之新興無線通訊技術逐漸受到關注,能大幅擴展物聯網的應用情境,而「SIGFOX」、「LoRa」、「NB-IoT」均為LPWAN技術之一種,也正是LPWAN技術中市場滲透率最高的技術。 不同於傳統的Wi-Fi、Bluetooth等短距離通訊協定,LPWAN因為具有低耗電、低速度、低資料量、低成本等特性,因此非常適合用在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農業,例如海上油井設施、停車位管理、農場牛隻追蹤、魚塭水質監控、土石流監控等低頻次資料傳輸的應用場域。 在LPWAN技術中,又可以分成授權頻段(License Band)與非授權頻段(Unlicense Band)來介紹。 採用授權頻段技術的為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主導的NB-IoT(Narrow Band IoT),其採用現有的3G/4G網路,主要投入為電信營運商及相關設備廠商。 例如,遠傳電信在2017年底就宣布推出NB-IoT 物聯網服務,並祭出前50 個合作夥伴免費導入NB-IoT 服務,以及最低每個⽉月租費10 元的「銅板價」收費標準,成為台灣第一家電信級的物聯網服務公司。 至於非授權頻段,就呈現了遍地開花的狀況,大部分不屬於電信領域的ICT廠商,都會選擇投入這邊,主要的代表技術正是SIGFOX與LoRa。 它們都採用了ISM頻段(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Band),這是一種各國開放給工業、科學及醫學機構使用的頻段。它們無須許可證及費用,只需要遵守一定的發射功率(一般低於1W),不要對其他頻段造成干擾即可。 以下分別簡述LPWAN三大技術:LoRa、SIGFOX、NB-IoT。 三、SIGFOX技術簡介 SIGFOX是由2009年創立的法國公司SIGFOX所開發,該廠商從2012年開始推展IoT無線服務業務。 與其他LPWAN技術相較,SIGFOX是傳輸速率最低的技術,速度僅100bits/s,且每個裝置一天最多只能傳送140則訊息,每則訊息最大的容量為12bytes。由於降低了資訊傳輸量,因此就能大幅節省了物聯網裝置的電力消耗。例如,水錶、電表、路燈控制這類的應用,由於流量回報頻率每小時低於一次,就很適合SIGFOX應用。 以SIGFOX的智慧水錶應用為例,基本上水錶裝置僅上傳數據,不接收訊息。在沒有進行數據傳送的時候,水錶裝置就會處於休眠狀態,因此一顆三號電池就能夠使用十年。 SIGFOX最大的特色在於建立一個全球共同的IoT網路,再透過各地特許的網路營運商SNO(SIGFOX Network Operator)提供服務,原則上單一地區由單一業者負責(例如,台灣特許營運商為UnaBiz)。 從下圖可知,SIGFOX所提供的服務並非僅有網路連線,客戶也可以選擇SIGFOX雲端服務。這麼一來,企業便無須擔心網路與資料儲存空間等基礎設施的建構,可以更專注於IoT服務的開發。 隨著LPWAN競爭越來越激烈,SIGFOX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莫過於基地台佈建了,目前全球已有32國推動佈建,例如法國、英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美國等,並計畫於2018年將網路布建推進到60個國家。 SIGFOX技術雖然不像LoRa有許多ICT大廠投入、也不如NB-IoT獲得市場廣泛注意,但由於SIGFOX上游技術IP免費授權的策略,吸引了許多廠商加入SIGFOX生態系,包含上游的晶片、模組製造、系統整合、專業代工設計與生產、平台服務、通路等等。 目前SIGFOX已有71個設備製造夥伴、49個IoT平台供應商、8家晶片供應商、15個模組廠商、30家軟體與設計服務業者,以及4個育成/創投業者。其中晶片供應商包括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ST)、芯科(Silicon Labs)、安森美(On-Semi)、恩智浦(NXP)、Ethertronics、Microchip與雲創通訊(M2Comm)。 四、LoRa技術簡介 LoRa是美國半導體製造商Semtech藉由其併購的法國公司Cycleo所開發的無線通訊技術LoRa,在這個基礎上與IBM合作完成規範,並由Semtech、IBM、Cisco為核心所組成的LoRa聯盟推動相關發展,目前擁有500多家會員,可說是當前最受產業支持的LPWAN技術。 不同於SIGFOX由SNO獨家提供網路的商業模式,LoRa採用如Wi-Fi般,任何人都能自行設置基地台(Wi-Fi access point)來建置網路環境的模式。 雖然LoRa的傳輸距離沒有SIGFOX遠,但因其具有較高的傳輸頻寬,且在數據傳輸上更具彈性,除了能像SIGFOX進行單向傳輸的省電通訊外,亦可執行一定程度的數據交換,因此特別適合用在智慧工廠應用上。 以晶圓廠為例,一個廠區少則一公里,大則十公里上下。透過一個封閉的LoRa網路,先在廠區內蒐集完各節點的生產數據後,再透過更大範圍的NB-IoT網路或者是現有的4G LTE網路傳送到雲端,將各個廠區的數據進行統整分析,就會是智慧製造非常有用的資訊。 此外,LoRa也是除了NB-IoT之外,唯一吸引電信營運商投入的LPWAN技術。目前有許多家電信業者皆導入了LoRa,作為提供IoT通訊服務的基礎。例如法國的Orange、荷蘭的KPN、印度的Tata等國際大型營運商。 在台灣市場,亞太電信亦積極佈局LoRa,在鴻海集團資源的支持下,由富鴻網串連起產業上下游,從硬體製造到網路布建,提供一條龍的服務。目前富鴻網已在雙北市建置了500個LoRa網路基地台,基本上已經覆蓋北台灣的人口稠密區。 不過,LoRa在目前500多個聯盟會員中,晶片廠商算是相對弱勢的一環。LoRa雖然積極與晶片商合作,但其網路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發起廠商之一的陞特(Semtech)身上,晶片廠商要合作通常是以MCU搭配Semtech的通訊晶片,或者以模組的方式推出,談判能力相對較低。 五、NB-IoT技術簡介 雖然與SIGFOX、LoRa等其他LPWAN技術相比,NB-IoT技術發展起步較晚。不過,由於它是由國際電信標準制定組織3GPP所支持,針對IoT所打造的電信級網路,對於網路傳輸品質、數據安全都有更高的保障,再加上建置成本較低,電信商不用大幅更改現行的4G LTE電信網路架構,就能快速部署,因而備受各國電信商所支持。 在應用領域方面,由於NB-IoT採用電信級的網路,服務品質有保障,因此更適合高價貨物的追蹤,或是與消費者有直接關聯的應用。例如,家中長輩的健康照護就很適合採用NB-IoT,但工業控制、智慧製造、智慧農業等就不大適合。 就台灣市場而言,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國內三大電信業者遠傳、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皆紛紛積極佈局NB-IoT。國內晶片廠商聯發科也推出了第一款支援NB-IoT的物聯網通訊晶片,要來搶攻NB-IoT裝置市場,可以應用在包括穿戴式裝置、物聯網安全感測器、智慧電表,以及各種工業應用上。 NB-IoT技術在全球獲得三大電信設備商諾基亞(Nokia)、愛立信(Ericsson)、華為支持,並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區域已開通實驗網,預計到2018年全球至少超過30家營運商會投入營運,摸索出市場可接受的商業模式。 六、結論 LPWAN的特性在於低功耗、長距離、低傳輸量、低成本。然而,LPWAN也並非萬能,無法取代所有無線的傳輸應用,例如高速傳輸需求、即時性的應用就需要仰賴其他傳輸技術。 而以現行LPWAN三大技術SIGFOX、LoRa、NB-IoT的競爭態勢來看,我個人認為,這三大技術不論在功耗、傳輸距離、應用場域上各有擅長,因此很難說誰會被誰取代。在我看來,這三大技術在未來幾年更可能會依不同的應用場域來做交叉應用。 例如,雖然NB-IoT備受看好,有不需重新布建網路的特性,產業鏈也與現有的電信網路產業一致,但NB-IoT的每一個節點都要裝上SIM卡收費,以發展智慧家庭來看,若家中的每一台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電器用品都要付錢給電信公司,我想這在商業模式上好像不大實際。 因此,更有可能的做法,應該是在區域網路先採取LoRa、Wi-sun這類型的通訊協定,待資料統一傳輸到一個點後,再一起以NB-IoT、LTM將資料傳輸出去,這樣的做法我想會更make sense。 參考資料 1. Digitimes,2017,LPWAN低功耗特性 協助生命週期長應用降整體維運成本,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7日。 2. John Greenough,2014,Here Are The Four Key Elements That Will Mak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 Absolutely Massive Market,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4日。 3. MIC,2017,LPWA快速商用對IoT發展的影響,資策會MIC。 4. MIC,2017,藉實驗了解LPWA的真正優勢,資策會MIC。 5. 台北訊,2017,研華、優納比佈建台灣首座Sigfox通訊網絡,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7日。 6. 曲威光,2014,雲端通訊與多媒體產業,台北,台灣:全華圖書。 7. 余至浩,2017,【2018關鍵趨勢9:NB-IoT】三大電信競推電信物聯網,NB-IoT點燃臺灣5G前哨戰,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3日。 8. 李一詩,2017,物聯網重點技術 LPWAN 解析,6大主要技術、各家優勢與產業發展、商業模式與智慧城市應用,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3日。 9. 林淑惠,2017,遠傳IoT服務商轉 祭銅板價,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6日。 10. 張豐丞,2017,LPWA技術發展百花齊放,NB-IoT全面搶進物聯網,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6日。 11. 曾巧靈,2017,NB-IoT產業鏈發展動態與應用案例,資策會MIC。 12. 程倚華,2017,鎖定失智長照需求 遠傳力推NB-IoT應用服務,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6日。 13. 陸向陽,2015,NB-IoT揭露更多LTE物聯網技術細節,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3日。 14. 廖專崇,2017,LPWAN陣營爭相圈地 NB-IoT/LoRa/Sigfox大亂鬥,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6日。 15. 蘇元和,2017,IoT服務崛起 NCC完備LoRa、SigFox、NB-IoT檢測規定,最後搜尋日期:2018年1月23日。 文章轉載自「大和有話說」blog,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網址:https://goo.gl/Xv485F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蕭佑和 Nick 上週因為接受了商業周刊的訪談,以VC的觀點來談對台灣直播產業的看法,所以又重新把這個產業給理了一遍。我想台灣直播產業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談:興起原因、產業現況、以及未來趨勢。 一、台灣直播產業的興起 台灣的直播市場自從走進了電商、美女等諸多領域後,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新台幣五億,迅速擴展到2017年的新台幣120億元以上,整體產值已經近乎每年電視廣告預算(新台幣250億元)的一半。 在我看來,造成台灣直播產業在這幾年大鳴大放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點: 1、網路成本下降/行動裝置普及/行動支付成長 其實PC直播早在2008年就興起了,當時以YY做為經典代表。後來,由於網路成本持續下降、行動裝置的普及,讓「行動網路」相較於電視、報紙、雜誌、廣播、桌電等媒體,成為當前唯一成長的媒體。此外,行動端的消費也預計在2016年到2018年期間成長30%,這都給直播產業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 2、高變現性+高互動性=快速吸引網紅與用戶進駐 行動直播主要興起於2015年,用戶不用再受限於場域,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甚至主導直播主的內容走向(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UGC)。比起傳統的娛樂模式,或是Facebook、YouTube直播,秀場直播具有高變現性、高互動性等特質,自然可快速吸引網紅及用戶入駐。 3、互連網巨頭搶進,降低了用戶教育成本 從2014年Amazon以9.7億美元收購遊戲直播平台Twitch開始,到2015年Twitter以1億美元收購全民直播平台Periscope,到Google推出YouTube Gaming,由於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教育出一群優質的直播用戶,因此減少了後進業者的推廣成本。在台灣,太陽花學運、YouTube開放直播功能、以及2016年臉書開放全民直播,更是加快台灣直播行業發展的關鍵事件。 二、台灣直播產業現況 以創投的角度而言,VC在考慮投資直播平台時,大致會從產業、技術、團隊等三個部分來進行分析。 1、產業面 a、台灣直播市場規模大 就直播來說,台灣其實算是一個蠻成熟的市場。每年光在行動遊戲(包括直播)的消費大概就有十億美元的規模,比香港、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四個國家的加總都還要大。在較成熟的市場中,直播的市場規模甚至可佔整體行動遊戲消費額的一半以上。 b、台灣寡佔市場已成形 從創投資金過去三年的流向來看,直播產業的投資熱潮約在2014年興起,並於2016年Q3觸頂。當時中國的資本市場對於直播,似乎都有個共同的認知:寧可錯投,不可錯過。但到了2016年Q4以後,資本市場便迅速縮手。 2017年以來,創投資金有八成集中於種子、天使輪、Pre-A輪、A輪等早期階段,在B輪、C輪的表現普遍不佳,這也代表平台持續獲投的能力偏弱,直播產業已踏入整併階段,行業格局走向以「產品差異化」為主軸的獨占性競爭市場。 以台灣而言,台灣前三大直播平台17、浪直播、Up Live,即佔超過70-80%的市佔率,其中17直播在台灣更有超過一半的市佔率。這也迫使一些國際直播平台(例如Bigo),紛紛淡出了台灣市場。 c、打賞式商業模式尚待驗證 直播是個非常消耗資金的網路服務,以直播平台而言,成本主要來自四個面向,分別是網路成本、行銷費用、平台分成(Apple Store、Google App)、網紅抽成費用。從直播平台營運初期的導流、下廣告、找代言、到舉辦各種競賽,樣樣都要砸錢,甚至是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大成本。 就算砸出了效果,隨著用戶規模變大,網路的流量成本也會相對墊高。因此,目前各平台主要採取的「打賞」商業模式,是不是能夠負擔得了這麼高的營運成本,仍是一個大問號。 以台灣直播平台UP為例,執行長葉冠義就曾表示:「如果今天平台收到10元,首先要先分3成給Google App或是Apple Store,剩下的錢要再分一半給直播主,而最後留下的那一點錢,還要拿來支付頻寬費用和行銷成本。」因此,在他看來,月營收至少要超過5,000萬元,直播平台才有盈利的可能性。 然而,如同LIVEhouse.in執行長程世嘉所說:「中國有很多年輕的富二代、官二代,這些人有能力給那些美女主播強力的金錢支持,成為中國各直播平台主要的獲利來源。但回到台灣市場,其實35歲以下、又很富裕的年輕人並不多。」因此,打賞機制在台灣能走多遠,其實還尚需驗證。 2、技術面 以數據來看,當前兩岸共有近200個直播平台。從這麼多廠商參與下,不難看出這行業的技術門檻其實並不大高。因此,創造出優質內容反而才是各平台間差異化的關鍵。 從這幾年看來,網紅的UGC模式已進入了紅海階段,加上網紅的生命週期通常較短,一旦粉絲迅速流失,只依附在網紅經濟下的平台就會死得很快。因此,各直播平台近來也開始深耕節目內容,提升用戶黏著度。 像是Live.me平台在2016年就推出了《Live.me Voice》的實境歌唱比賽。在未來,我們可預期直播行業將走向「內容為王」時代,並朝向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模式發展。 另一方面,直播產業的發展初期,許多平台都是靠著「軟色情」來吸引觀眾。然而,色情是把雙面刃,會驅走想看正常內容的人。一旦平台失去了粉絲口碑,電商及廣告主自然不會與這平台合作。因此,越來越多的平台也開始提倡「綠色直播」、「清新直播」。 3、團隊面 一般的直播業者多是工程背景出身,若團隊能擁有娛樂界資源,將更受VC青睞。例如17直播的創辦人黃立成,在演藝圈就有深厚的人脈資源,因此較有機會激發出更多的跨界火花。 三、台灣直播產業的未來 也許你會好奇,台灣直播產業這幾年的熱潮,有沒有可能泡沫化。在我看來,由於行業早已進入整併階段,且直播技術早已成為新型態的行銷工具,未來勢必走入各行各業。因此即便平台間的勢力會此消彼長,但也不致於到泡沫的程度。以下,我想分成四點,來探討台灣直播產業的未來。 1、難有一家獨大,但也不會百家爭鳴 對於粉絲而言,他們追隨的是網紅,而非平台本身。然而,用戶雖然對單一平台的忠誠度不高,但他們也傾向在「少量」的APP中去解決所有需求。這也意味著,在泛娛樂直播市場裡,最後難有一家獨大的平台,但也不會百家爭鳴。 2、直播產業將走入各垂直領域 以當前兩岸約200家直播業者的市場規模來看,泛娛樂市場早已水洩不通。而根據統計,泛娛樂直播的每月活躍用戶數在2016年底就已經到頂,行業正式進入收割期。在此狀態下,中小型平台要後來居上的機會可說是越來越低,因此創投資金也開始朝其他領域轉移。 在我看來,「直播+垂直行業」的結合則是風險投資人可期待的下波增長點,各行各業將以直播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載體,點燃教育直播、財經直播、電商直播、旅遊直播、體育直播、VR/AR直播等全新熱潮。這波趨勢相對泛娛樂市場尚屬早期,相當值得投資人期待。 3、結合區塊鏈技術,打賞送禮更加方便 以Up直播來說,就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不可否認、不可逆的特性,開發出全球虛擬禮物贈送平台「GIFTO」,粉絲不必登入Uplive平台,點下網址就能送禮給直播主。此舉將可為更多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帶來更好的收入,也讓他們跟粉絲有更多的互動與情感連結。 4、直播產業軍火商興起 上述垂直領域的業者,本身可能多不是直播專家,因此可能就會需要直播的顧問服務、行銷規劃、技術模組等外部協助。這些需求將成為直播生態鏈業者的機會,例如Livehouse.in、4Gamers。相較於直播平台的打賞模式,這些看來似乎是投資成本更低,回報也更明確的生意。 文章轉載自「大和有話說」blog,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網址:https://goo.gl/NzB3Gz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蕭佑和 Nick 週五參加了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的創業講座,請到了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先生,來談談臺灣的創業傳承與資本流動。 聽完蠻有收穫的,我想對政府、企業、創業家、乃至於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應該都會有所啟發。因此,我簡單整理了這場演講的摘要,想跟各位分享。 從失落的台灣社會談起 從徐重仁的「年輕人愛花錢」一說,到近期的賴清德「薪水少、做功德」等言論,台灣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引發網友撻伐的口水戰。 探究其中,這些議題很隨機,但可確定的是,憤怒幾乎都是現成的。除了薪水低、失業率高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即便政黨輪替了三次,日子也沒見好轉,怪不得百姓們聽到這些話會火上加火。 然而,這些領導階層,真有那麼糟嗎?像賴清德這樣清廉勤政的政治家,一輩子腳踏實地、戰戰兢兢,行政院長換別人做,又有多少人能做的比他好? 也許,台灣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領導階層的無良無能,而是來自歷史結構上的必然。 台灣困境是結構上的必然 三、四十年前,台灣窮、世界富。我們用便宜、大量的勞力為世界代工,拼出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那些白手起家,公平奮鬥的三、四、五年級生,為我們帶來了民主政治、精緻文化以及經濟富庶。 只是,當台灣稍微富裕起來,而世界有人比我們更窮後,過去的代工模式就不再管用了。 此外,當時台灣人所累積的第一筆財富,也紛紛投入於股市與房產中,進一步推升了物價與房價。當這些資本投資的回報,超過了薪資上漲的幅度時,富人就會變得更富,窮人也只會變得更窮。 這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課題,因此一些主張所得重分配的經濟學家,如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便提出將所得稅提高至80%,財產稅提升至2%的激進手段。然而,一旦政府這麼做,有錢人就會把錢送往海外,治標不治本。 從關心創業環境做起 因此,詹宏志先生認為,解方就在於透過創業,來破壞目前的穩定結構。一旦新創公司破壞式創新成功,成為了偉大的企業,便可以帶動薪資水平、提升就業率,更加速了資本的世代流動,為社會帶來一個正循環。 因此,政府應該去創造有利於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排除不利於新創事業的法令,甚至是提供足夠的金額來投資年輕的創業家,例如拿國發基金的50%,來投資35歲以下的創業家,或是提撥新台幣1,000億來提供年輕人創業。 企業端也應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展現成熟企業應有的責任。除了資深企業家的知識傳承外,也可以設立青年創投基金,加速資本的世代交替。 至於年輕人呢?創建事業、創造就業,本來就是優秀青年的強項與責任所在,應該立即捲起袖口,去打造自己的創業王國。 每個創業都是社會的支撐 最後,詹先生也提到,每一個創業其實都是社會的支撐,它不僅改善了經濟環境,也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雖然PChome因為蝦皮的崛起而造成威脅,卻也促使它們開始轉型、去尋找新能力。而年輕人,正就是「新能力」的由來。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也許我們都該更相信年輕人,他們更有無限機會、無限可能。 文章轉載自「大和有話說」blog,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網址:https://goo.gl/2q9waQ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蕭佑和Nick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為了提升其生產力,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計畫。過程中,他研究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並親自進行了數十種的生產力實驗。例如,一週工作90個小時、每天早上5:30起床、一個月不喝飲料、一星期只洗三次澡、與世隔絕十天等。本書即為他從所知的上千種生產力方法中,所精選的二十五項技巧,而這次的大和有話說,將再從中細選五個重要的概念來分享。 一、 三重點法則 「三重點法則」這個方法相當簡單,它是指在一天(週)開始前,就寫下當天(週)所必須完成的三件事,並且在時限內盡力地達成它們。這個方法能讓你認清每天與每週的焦點,如此一來,你將不會只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上埋頭苦幹,而能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至於為什麼是「三」重點法則呢?因為「三」這個數字夠大,大到足以讓你放進想完成的任務;而它也夠小,小到足以讓你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當忙碌時,我們也能輕易地背出三個目標,幫助自己釐清事情的優先順序,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二、 縮短工時 在本書中,作者為了釐清「生產力」與「工作時數」的關聯,親自進行了一個的有趣的實驗,試圖比較出一星期工作90小時與僅工作了20小時,所完成的任務差異。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工作90小時的那週所完成的事情,其實只比工作20小時的那週多了一些而已。 許多人都是完美主義者,包含我也是。我們老是努力想把一件事做好,甚至要遠遠超過「不錯」的臨界點。然而,過了那個點之後,繼續投入的時間所能換取的報酬卻急速遞減。可怕的是,我們還往往以成為這樣的工作狂為傲,不去衡量這時間花的值不值得。 事實上,要提高生產力,除了時間外,精力與專注力也同等重要。越是重要的事情,用越少的時間來做,將可驅使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投入更多的精力與專注力,進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試著縮短自己的工時吧,你將獲得更多時間,也會變得更有生產力。 三、 遠離網路 應該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拿起了手機,便會無意識地遊走在幾個最愛的APP之間,一轉眼就浪費了30分鐘。這不怪你,相較於困難、令人受挫的工作,網路世界的確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它會給你源源不絕的立即性獎勵,讓人只想沈溺在這種高刺激的循環回饋中。 防止網路浪費時間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處理困難或不喜歡的任務時,不要連上網路就行。此外,每天晚上八點到隔天早上八點,將手機關機或調整到飛航模式,也可以讓自己更從容地開始、結束每一天,專注於不具吸引力的複雜性任務。 我承認,要戒除網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等你克服了最初幾週的不適後,你將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效率。總之,若想提高生產力,你必須把上網視為奢侈品,而不是唾手可得的必需品。 四、 學習冥想 哈佛大學曾經做了一個研究,指出在人們清醒的時間裡,有47%都處於「白日夢」模式。這也就是說,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都在分心!因此,只有鍛鍊出更強健的「專注力肌肉」,才能讓我們更心無旁騖地做好手邊的工作。 「冥想」就是一個訓練「專注力肌肉」的好方法。它相當簡單,只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直,並在碼錶上設定好你想冥想的時間後即可開始(建議先從五分鐘開始)。冥想過程中,全心全意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上,一呼一吸之間,關注身體的所有感受:感覺氣體吸進你的鼻子、咽喉、進入肺部,然後再呼出去。 在這過程中,注意力可能會不斷飄向其他地方。別氣餒,這是大腦與生俱來的天性,非常正常。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再拉回來,重新專注於呼吸上。每一次把注意力帶回當下,就是再一次地鍛鍊專注力肌肉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認為冥想很浪費時間,但事實上,如果訓練得當,它將能幫助你更專注於每個當下,不再浪費多餘的時間。你所花的每一分鐘冥想,甚至可能讓你多獲得十分鐘的生產力回饋。 五、 維修日 對於一個一心一意只想提升生產力的人而言,打掃、採買、倒垃圾、洗衣服、剪頭髮等日常維護活動可真是讓人無奈。然而,想過健康快樂的生活,你不大能可能不做這些基本的工作,只不過這些工作所能帶來回報實在過於微薄。 既然這樣,就把這些低回報工作都集中在「維修日」做吧!每當有這類的低回報任務要處理時,都先全部記下來,等到週日早上再一次處理完。由於這類的維護工作通常不大會用到你的精力跟注意力,所以你可以多工同時處理這些小事,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準備好一百萬個小犧牲了嗎? 以上是我從書中精選的五個提高生產力方法。雖然這些概念簡單易懂,但卻很少有人能持之以恆地實踐它(包括我)。下定決心做一件事的感覺通常很棒,但為了要達成目標而必須做的一百萬個小犧牲,卻老是不大好玩。 因此,在蛻變成高生產力的人的過程中,可適時地加入一些激勵因子來獎勵自己,例如,完成一個龐大的工作計畫後,請自己吃一頓好料的,或是安排一個小旅行。這不僅有助於鞏固習慣,也可以讓你在追求生產力的過程中多增添一點樂趣。 文章轉載自「大和有話說」blog,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網址:https://goo.gl/iuvg3k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蕭佑和Nick 最近看完了破壞式創新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的新書《創新的用途理論》(Competing Against Luck)。書中提到,全球有84%的高階經理人認為,創新對於企業的成長極其重要,但卻有94%的受訪者不滿意他們目前的創新績效。 因此,作者針對「創新」這項議題,提出了「用途理論」(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試圖了解消費者在「採用」產品與服務時,是為了什麼「用途」。一旦了解顧客背後的決策機制,就有機會大大提高創新成功的機率。接下來,就讓我用一杯奶昔的故事,簡單說明「用途理論」的概念。 一杯奶昔的故事 一九九〇年代中期的美國,有一家速食連鎖店,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如何增加奶昔的銷售量。他們針對那些奶昔消費者進行問券調查,訪問他們要增加哪幾種口味,降低多少價格,才會願意多買一些奶昔,並且依照問券結果進行多項改變。只不過幾個月後,業績仍不見起色。 後來,這家奶昔店捨棄了問券調查,決定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究竟顧客買奶昔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什麼「任務」? 圖片來源:https://goo.gl/t3BiF7 改用這個觀點出發後,某天他們在店裡待了十八個小時觀察顧客:顧客都何時來買奶昔?他們穿什麼?他們是獨自來買嗎?還會順便買其他東西嗎?是內用還是外帶? 結果發現,有不少顧客都是在早上九點以前獨自來買奶昔,而且他們幾乎都只買奶昔,買完就直接開車離開。研究人員便好奇的訪問了這些客人:「為什麼你想來這買奶昔,你買奶昔的用途是什麼?」 他們很快地發現,這些早上來買奶昔的客人都想解決同樣的任務:他們開車上班的途中遙遠又無聊,需要點東西為整趟路程增添樂趣。他們現在不餓,但他們知道再過兩三個小時就會餓了。 相較於易掉屑的甜甜圈、一下就餓的香蕉,這杯濃稠的奶昔,剛好可以讓他們在開車時,一手拿著慢慢吸,而且還可以維持幾個小時的飽足感。 因此,研究人員終於搞懂了,這些客人根本就不在意奶昔內的成分,他們要的不過是「幫我維持清醒、有事做、使早上開車上班更有趣」的東西罷了。也就是說,對通勤者而言,在奶昔裡加入果粒、巧克力碎塊,讓每一口奶昔都變得有趣,可能會比口味、容量、價格還來的重要。 其實,大數據未必完美 其實,許多企業都跟上述的速食店一樣,習慣只以量化數據作為決策依據。然而,那些數據最多也只能告訴你有87%的青少年比較喜歡巧克力奶昔,卻不會告訴你,為什麼這些顧客會比較喜歡巧克力奶昔。 也就是說,量化數據只能解決了「相關性」的問題,卻無法告訴你之間的「因果關係」。若光從數據表面來尋找創新機會,很可能就會像大聯盟傳奇捕手Yogi Berra所說的:「我們迷路了,但我們開得很順,正快速前進!」花了大把鈔票與時間創新,最後卻一事無成。 顧客要的不是1/4吋的鑽頭,而是1/4吋的洞。 換言之,經理人在進行產品創新時,絕對不能只當個數字分析師,而是應該也作為一個解謎者,試著從複雜的現實情境中擷取意義,找到背後的因果關係。 一旦找到顧客真正的用途,創新就不再需要跌跌撞撞、東修西補了,這樣也才更有機會在市場上一戰成名。 文章轉載自「大和有話說」blog,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網址:https://goo.gl/t3BiF7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佳作大賞!用包裝設計發揚台東文化
【臺東GO設計競賽】以臺東特色作為主題,去年奪得季軍的委呈,今年以『四季』作為靈感,結合臺東的多變樣貌,展現極具特色的四款包裝…
聯成電腦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