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大米 作者介紹 現職:職場作家 yes123編輯總監 資歷:非凡電視台新聞部採訪中心副主任 Tvbs電視台記者 東森電視台記者 著作:《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 「為什麼臉書一天到晚要我去參加聯誼啦!」小娟是年輕的女孩,臉書上常常推薦給她看到的廣告都是「月老來了,轉角遇到幸福」、「優質男孩在這裡等你」、「快點來終結你的孤單」,她有點惱怒覺得真是夠了沒。 「你看到這類型的廣告,算好的,我看到是,外遇蒐證、抓姦一個都不漏,徵信社廣告一再跳出來,更大開眼界的是,情人節是徵信社的大日子,小編還哀號說,今晚要抓五個地方,必須加班。」翠翠也熱情分享她看到的臉書廣告。同樣開臉書,每個人看到的資訊卻都不一樣,至於為何翠翠會看到徵信社廣告,要怪就怪她把感情狀態設定為一言難盡,讓臉書判讀她一定是周休二日忙抓猴的族群。 在網路世界,你的資料往往不是你的資料,所有的偏好,不斷的被蒐集、判讀,各大廠商、政府、企業爭先恐後地想知道你感興趣什麼、討厭什麼,這些資料非常珍貴,被稱為「大數據」,大數據可以讓他人「駭進你的網路世界」終極目標是「駭進你的大腦」,靠著大數據給出的資料,演算法比你還了解你自己,演算法像是一個熱戀你的人,瘋狂討好你,它也是你最乖巧的奴隸,你討厭的東西全部消失在你眼前,你喜歡的圖片會大量湧現,看似美好,卻也讓你活在同溫層,客觀的世界在你眼中,越來越主觀。 大數據、演算法、AI(人工智慧),這些科技名詞我們總覺得遙遠,但如果說科技會讓你失業,你可能精神都來了,事不關己我們都可笑看,如果跟自己有關,感受就不同了。根據哈拉瑞在「21世紀的21堂課」這本書中的舉例,一個厲害的銀行經理人可以如何決定,要不要借錢給眼前這位,苦苦哀求貸款的民眾,一個律師可以看穿信誓旦旦的人在說謊,這些判讀不是來自什麼神秘的直覺,而是大腦在經驗累積下所做的辨識,但人類是根據不完整的資訊去做判讀,有時難免出錯,同樣的資訊量交給AI(人工智慧),結果就不同了,無情、無義也無情緒的AI,判讀比人類精確、完美,上述的專業人士就被取代了。 更可怕的是,以醫生來說,當一個疾病有新的治療方式時,要讓全世界的人類醫生通通了解要花幾年,AI醫生卻只要一個程式設定,全世界的AI醫生都可以同步更新,了解新藥的反應,看到這,你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未來的世界很嚇人,還有更讓你驚到吃手手的事情,就算你在遙遠的偏僻鄉鎮或者高山上,透過網路你也能24小時諮詢到AI醫生,如果你不滿意IBM的AI醫生的建議,也能輕鬆找到百度的AI醫生,尋求第二意見,窮困的人跟富人都能得到權威醫生的建議,獲得良好的醫療保健。 當你失戀時,音樂的演算法會立刻提供最讓你療癒的歌曲,失戀第一天要聽什麼、第二天進入怎樣的情況,精準更換曲目,讓你好好悲傷、釋放情緒,在失戀第七天時,改放快節奏音樂,振奮你的精神,陪你迎向新的人生,這樣聽起來是不是很完美,但你是否也意識到,你將成為大數據跟演算法的人質,它可以輕易對你的大腦開槍,獵取走你所有的喜怒哀樂,要你感受悲傷就悲傷,要你笑就笑,人類珍貴的自由意志,存在感越來越模糊。 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這看似美好卻又令人恐慌的未來世界,工作型態也將全面改寫,一如十九世紀自動化時代的來臨,機器的耕種取代了動物犁田,當時人類也曾經憂慮過失業的問題,所幸機器搶走了一份工作,往往也帶來新的工作,所以未來會有那些新工作呢?這點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畢竟誰都不想飯碗不保,在「21世紀的21堂課」這本書中預測,會產生的新工作大都與AI的維修和運用有關,人類將與AI合作而不是競爭,例如醫生可能不是到醫院看病人,而是專注在研發新藥。飛機自動化駕駛,背後可能有一個操作與研發團隊,需要時時更新資料。未來的失業率會不會拉高,還不一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就業市場將有激烈的變動,穩定將成為奢侈品,變動將成為常態。我常笑說,眼科醫生最該拜的神明是「賈伯斯」,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問世,讓近視年齡下降,客群大大增加,這些發展連賈伯斯也無法預測。 ► 推薦課程:Maker物聯網工程師、雲端系統整合工程師 既然未來的就業市場如此不可測,在選擇工作上,聽老人言變成很危險,因為長輩給出的建議,很可能都是過時的行業,相反的,長輩認為「看不懂名堂」的怪行業,可能才藏著金礦,你看看那些月收破百萬的Youtube跟網紅,對長輩來說就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既然如此,就順著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職業,未來藝術性高的行業,可能比技能性的行業更吃香,在科系的選擇上,人文學科像是哲學系、心理系等,很有機會翻轉成為社會的主流,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數位化浪潮來襲下,明星產業的更替也將更加快速。 文章轉載自「黃大米粉絲團」,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 新書資訊 《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黃大米著,丁慧瑋編。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都可購得: 博客來:https://goo.gl/FGswDV 金石堂:https://goo.gl/GGLAEu 誠品:https://goo.gl/ySVw5V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Seal Tseng 從魯班、WIX、到Tailors Brands,淺談人工智慧對設計師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tech/o8yeelq.html 【 我是古Seal,今天要講一位設計師只因為「設計師要失業了?、美工终结者、顫抖吧,人類! 」等文章就把自己嚇得半死的故事!】 (喂) 說真的,去年我常被這種網路標題嚇到然後不爭氣地點進去,而他們講的都是: 阿里巴巴的 AI 設計師「魯班」。 導言 設計導入 AI 已經不是新聞,然究竟 AI 如何協作?而未來它是否將會取代人類設計師? 本文將從「魯班」講起,並搭配兩款AI 設計平台WIX ADI 與 Tailor Brands 的使用心得帶出個人看法。(小提醒: 若已經知道「魯班」的朋友可直接從Wix ADI 看起喔! ) 1. 「魯班」 阿里巴巴近幾年一直不斷嘗試利用 AI 創造出更高的營收,並首先嘗試在 Banner(商品橫圖)上導入 AI 技術,以幫助淘寶店家更精準的定義商品特性以吸引目標消費者。其名為「魯班」的AI 設計師於 2016 雙11期間初試啼聲,創造了1.7億個不同種類的 Banner;又於2017年雙11,每秒做了8000張海報。 而阿里的「消費者事業群資深總監-楊光」提到: 其運作原理是透過「大量數據」 千人千面「算法技術」 機器「深度學習」,最後「輸出設計能力」。 實作流程則為分析大量風格 分類元素 組合元素 美學評估。看完還是一頭霧水對嗎? 給文組生的資訊視覺化流程就是: 圖像截自http://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zmRrFtF,文字說明:Seal 有興趣的話,可以連到下面看「魯班」是怎麼做的: https://unwire.hk/2017/11/17/aidesigner/life-tech/ 嗯,對於一個久聞AI大名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設計界小魯來說,能抓住的重點就是「輸入」「輸出」「海量數據」「公式」「反饋」「機器學習」QQ。暫且不論質感,光是那誇張的「每秒做8000張海報」就夠吃驚了!!(眼神死) 另一方面,我也會開始想,既然「魯班」還是一般人如我還碰不到的傳奇設計神器,那麼現實生活中是否已有 AI 協作設計的案例呢? 這就來!! 相信部分人可能已經使用過WIX 與 Tailors Brands,這是兩款佛心來著的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設計平台。 2.WixADI WiX 是一家成立於2006的以色列公司,讓用戶免費透過其平台建立網站(以此為主)與APP。使用方式非常簡單,(1)依據產業 (2)挑選並套用相對應的網站Template (3)編輯網站內容 (4)發布網站。 套件( Template ) 質感精美、結合RWD、同步提供PC與移動裝置預覽外,還能依據個人需求深入客製化編輯,或自行加入額外功能如社群網路按鈕、電子商務功能、聯絡表格、電子報及社群論壇等。而且後台操作介面也非常順暢而且好看(?),另有追蹤流量、GA等功能,因此我 個人對其評價很高。 費用:用戶可免費發布網站但會有空間限制,但頁面底部會出現Proudly created withWix.com等字樣,不過別擔心,付費就可以拿掉AD囉! www.wix.com 去年,正巧為了進行個人網站的重建,我又發現多了一個 Wix ADI 選項!! 意即Artificial Design Intelligence/ 人工設計智慧,號稱可在2分鐘內建置一個新網站。 試用 | 需求:製作具有專業感的個人攝影網站,並期望照片能以櫥窗排版呈現 |網站名稱:double exposure G days /重曝好時光 首先,搜尋並登入Wix,登入後會先請用戶選擇網站類型;下一頁則填上該網站的簡單描述,讓ADI篩選適合的樣板。 選擇網站類型 簡短描述你的網站 接著,讓用戶選擇要用哪個方式創建網站。WIX提供兩種方式: 左邊-使用Wix ADI 或 右邊-套用設計樣板(Template),這次我選擇左邊。 Adopt ADI(左) vs Adopt Template(右) 選好後,ADI 詢問我是否需要加入訂閱、預約或是 Blog 功能,隨個人需求勾選即可。最後填上網站名稱:double exposure G days,點擊下一步,Wix ADI 就會根據剛才填入的資料開始設計網站囉!! 訂閱、預約或是Blog功能選擇 為網站取個名吧! 開始生成網站 登愣!! ADI 幫我設計出的網站如下: 首頁調整頁面,可從左列選擇 Main theme (影響整個網站設計) 其他頁的調整頁面,可從左列選擇不同的元件設計模式 (個別頁面設計) 除了文字內容與照片是自己上傳的,其他排版都是ADI設計的! 若不喜歡ADI 幫你組合的樣板,也可以從左列勾選其他喜歡的設計模式。然首頁的Main Theme只是大略的底色+字形組合,要做到更個人化的設計還是得進入個別Section / Page的頁面進行編輯。 下面,則是我套用Template,編輯後做成的個人攝影網站(連結)。 http://tsengseal.wixsite.com/doublexposuregdays 對照 ADI (左圖)與 Template(右圖),你喜歡哪個呢? 其實再看一次ADI的設計也很不錯啊! Adopt ADI(左) vs Adopt Template(右) 心得 | 若不包含自己手動調整的時間,約6個步驟,3分鐘內ADI幫我完成一個網站! |1. 以設計流程來說,ADI 與 Template 最大不同在於它是透過幾個步驟的「條件的篩選」直接幫用戶設計網站,的確縮短許多時間,但得多嘗試幾次不同的條件,才能做出符合預期的網站。 |2. 以成果來說,我比較喜歡套用Template的成果,雖然需要自己花時間挑選可能想要的樣版,但精準度較高。而 Template 給予創意者更多修改彈性,更多設計細節,更能深入地進行客製化。 |此外像我是個容易辭窮的人,因此理想中是做一個「以圖像為主文字不多」的攝影網站。但是ADI 提供給我的比較像是新聞報導式的設計樣版(不符合需求),要填入一堆文字實在苦手,而且不小心刪掉元件又得再重來一次 QQ。 若有興趣可以看其他人的 ADI 試用報告,文中充滿了,呃,抱怨 接下來試用 Logo 設計平台 - Tailor Brands! 3.TailorBrands Tailor Brand 是於 2014 成立於 NY 的 Logo 設計新創。其理念是讓任何人或讓小型企業都能夠以實惠價格,輕鬆獲得屬於自己的品牌 Logo,並且同步完成廣告版面設計、社群媒體行銷設計等等。Tailor Brands 利用機器學習與圖形辨識技術,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創作出成品,讓人怎能不心動? (報導) 費用:用戶完成設計後可免費「下載」,但為一張 220px*220px 的jpg檔;若確定要這款設計,點「Finish」 則會顯示付費方案,細節隨付費價格而不同,但都包含高畫質的原始檔。 www.tailorbrands.com 試用 | 需求:製作一個手作甜點店Logo,傳遞溫暖、歡迎回家的感覺 |名稱:Home*2 Sweets/ 烘烘甜點工作室 首先,搜尋 Tailor Brands進入首頁後,第一步先填上 Logo 名稱,下一頁則簡單描述該 Business。 填上LOGO名稱 簡單描述該Business。 下一步,選擇想要使用的 Logo 設計類型,這邊提供三類:(1)Icon Based / 圖標 (2)Name Based / 只含名稱 (3) 只含首字母縮寫/ Initial Based。因為我的客戶期待Home*2 Sweets 能以手感字體設計,以呼應「吃了他們家的手做甜點,就有種回家的感覺」,所以我選擇以字體做變化的 Name Based。 接下來,畫面會兩兩字體並排,讓用戶篩選想要的字型風格。若喜歡就點選,不喜歡的話下面也有「返回」或「Dislike」選項。 選擇LOGO類型 選擇字體N次,直至下方進度條到100% 最後,當進度條變成100% 時,Tailor Brands 會生成好幾個 Logo 供用戶選擇。此外很酷的是,他們還將 Logo套用在實體掛牌、書本或瓶身等產品圖以供對照,讓用戶看看是否選擇這款 Logo。 Tailor Brands 生成數個 Logo供用戶選擇 我選擇了最喜歡的版本,並進入編輯頁面來更改品牌顏色、字體等等。可能第一次用也還不是很順手,最後我完成了一個離自己理想很遙遠,醜醜的,而且長得很像 Hotel.com 的圖標 XDDD。 選好的 Logo 可以再被編輯、調整 而為了不偏頗,我另外也試用了其他類型的設計方式,產出如下: Icon Based(左圖) ,Name Based (中圖),Initial Based(右圖) 最後,對照使用 Tailor Brands - Name Based 生成的 Logo ,與我自己用 Illustrator 設計的名片,你喜歡哪個呢? Tailor Brands (左圖) VS Illustrator Design(右圖) 心得 | 若不包含調整的時間,從輸入條件、選擇並下載 Logo大約花了4分鐘,然產品遠不如預期。 |目前的 Tailor Brands 提供的設計多為「純粹字體」與「幾何圖形」的組合,用戶還是得多試幾次不同的條件,較有可能產出預期的成果。若想要類似繪圖的手感風格,我認為 Tailor Brand 在這方面的資料庫還稍顯薄弱。 與 Wix ADI相較下,我猜測 Tailor Brands 還在訓練階段,設計數據量也還在擴大中。透過旗下眾多使用者所創造出來的設計成品,Tailor Brands 正同步取得用戶喜好,將「喜歡」或「不喜歡」、「被採用」或「被放棄」等資料反饋,讓他們進一步分析設計與品牌策略領域的現有趨勢。 後來我也請工程師同事試用,在他無痛秒建一個網站後說:「這種設計平台目前做出的產品雖然還不夠完美,但卻很方便呢!」。(驚) 然後我開始腦補,若所有設計都能被標準化、數據化並由AI完成時會是什麼情況呢? 現階段不難發現設計「套路」的確有跡可循: 各種設計的標準化、攝影的三分法與井字構圖、排版的黃金比例、及裝置的功能布局(e.g. 結帳畫面 or 登入畫面等) 在未來都有可能變得非常相像。 我猜測一旦設計能被標準化數據化,那麼也都能進一步被 AI 掌握並加以學習 : 它通過處理數百萬資料(圖片or數據),做快速分析來強化訓練,並從統計學角度為用戶總結哪些樣式的設計更討人喜歡。(所以未來,AI也將會收編UIUX?) 然後我又想到,若AI設計師能提供快速無時差無限次的服務時,還需要人類設計師嗎? 以往我們總覺得機器缺少了點人性,甚至懷疑那「專屬於人類的感性」是否能被機器學習。當然也有人提到人類的「溝通、創意能力」無法被 AI 取代。 我想目前人類設計師必然還佔有一席之地,因為AI要達到完全模仿人類感性的極致目標尚需要一段時間。但我們必須認知,無論在學習或執行上AI的速度根本讓「人」望塵莫及,且當該產業的量化數據累積到一定的成熟度,它的進化速度也勢必超出人的想像! 現在各種設計產業已迅速地導入AI。圖片來源:http://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zmRrFtF 科技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卻也開始改變產業結構。 若我們無法抵擋AI ,那該如何因應? 可能是我太過悲觀(?) 人類雖擅長創意與溝通,但我對AI未來能做到的程度卻相對樂觀 (蓋章表示肯定! )。是以這種不安,反倒讓我更積極想去理解這個產業,與一些朋友聊過後有些想法產生: 1.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曾聽過有人呼籲設計師「應該學習如何訓練 AI,同時在美學方面做把關」,但該如何訓練?怎麼做?因此還不如直接投身發展 AI 產業的公司吧! (若有機會我也很想,是之後的目標!) 2.以設計展產業論,各領域或多或少皆已受到影響。就平面設計來說,「製作大量 Banner 」需求的出現,是為因應「電商產業」求快速產出與精準上架。然而我相信,在企業形象與氛圍營造的需求下,部分特殊品牌「依然會要求設計的『獨特性』,而不僅是套版的一致效果」。因為我實在難以想像 NIKE 這樣的國際品牌會一直出現類似的設計。 另就UIUX 設計來說,Wix ADI 的出現是否代表 UIUX 導入AI的前奏? 雖然ADI 目前還缺乏「有效溝通」這塊,流程優化與情感面的微互動也還需由人類設計師操刀,但於「初階設計」它已預先為一般用戶解決約75%以上的問題。 因此,設計師還是可以多著墨於美感美學上個人風格之養成與UX Insight。畢竟能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還是需要觸動人類感性層面的? ( 雖然最終目的應該是要觸動消費者的非理性/購物慾層面? XD)。好吧,期望我不會在不久的將來自打嘴巴!! 目前魯班的 Banner 設計有點扎眼,但我相信它之後會越來越厲害!! ( 這些排版方式有被證實可大幅提升點擊率。) 最後,AI 與人類設計師是何種關係? 我很喜歡某位長輩對於這兩個角色的巧妙解釋:「由於AI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仍難以理解,但我們又必須向大眾獲取資訊以做為機器學習之用。為此,一個好的中介產品(介面)將會是AI與一般大眾重要的溝通橋梁。而能夠設計好介面的,不就是 UIUX 設計師嗎? 」他說。 UIUX Designer 深負重任XDD 面試官的說法稍稍改變我以為的對立問題。無論是哪種設計領域,將AI 視為幫助人類「快速」解決費心耗時的雜事,能讓人專注於解決「真正」問題的助力。理想中,好的產品還是需要由「人」與「機器」攜手並進,才能擴大其價值啊!! 但我依然畏懼這可敬的對手(不能鬆懈 ==+)。 備註與參考資料 相信會有人想試用Wix ADI,但目前在Wix網站有可能找不到入口,不知道Wix 是否因為某些政策將其關閉。文章截圖皆是來自半年前試用ADI留存的網站截圖喔! 文章連結: (1) 2017.4 /【設計師要失業了?】雙 11 期間的 1.7 億個 BANNER,都出自阿里的設計人工智慧「魯班」 (2) 2017.5 /美工终结者「鲁班智能设计平台」是如何工作的? (3) 2017.11 /顫抖吧,人類!人工智慧設計獅已經上崗 再多需求也改不怕 (4)教AI做設計http://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zmRrFtF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 觀點 ] 設計師的焦慮時代: 我們也將被AI 取代了嗎?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職場忍者 現任鴻海董事的「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於今年初在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演講,大談未來AI趨勢,表示在10年後可以取代50%的人類工作量,30年後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0%,愈是重複性高、思考簡單、手動的工作,被取代的危險係數愈高,像是客服、翻譯、司機、保姆、助理、保安等工作。李開復也說,一些個性化、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則會存在,比如頂尖科學家、頂尖管理者、作家、畫家、詩人、編劇和藝術家等。 Google 在去年度的發表大會上,喊出了「每一服務、每一個單位都是人工智慧」的口號,我們可以從其發表的一些產品不管是軟件或雲端或APP工具看出端倪,相信已在職場工作運用上息息相關,善用結果感受其便利性,並提升我們在工作層面的效率。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在維基百科中提到亦稱機器智慧,係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藉由普通電腦程式的手段實現的人類智慧技術。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是實現人工智慧的一個途徑,即以機器學習為手段解決人工智慧中的問題。機器學習演算法是一類從資料中自動分析獲得規律,並利用規律對未知資料進行預測的演算法。在《Technews科技新報》【翻轉人類未來的 AI 科技: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一文中,機器學習就是要讓機器(電腦)像人類一樣具有學習的能力。機器學習和人類學習的過程類似,要先進行「分類」(Classification),才能分析理解並且進行判斷,最後才能採取行動。該文也提到機器學習係由電腦執行程式自行學習,一邊處理大量資料,一邊自動學會分類方式,就如同人類在學習一樣,因此機器學習就是在進行資料處理。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AI趨勢來臨不可擋,重要的是身為現代工作者該如何因應才是重點所在。就本文一開始,提到李開復指出「創造力的工作則會存在」,未來一些勞力型、非創造力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譬如近年來已有企業建置【智能客服平台】,客服中心常見的FAQ,可以改由智慧語音助理代勞,至於原本的客服人力可訓練為專門接手處理較為艱難的個案問題,以降低人力成本,並能提高整體的工作成效與企業利潤。 我們在職場上面對資訊能力運用面向,除了要熟悉運用辦公室各項文書處理軟體、社群行銷工具等應備的資訊素養外,也要懂得互聯網、區塊鏈趨勢帶來職場衝擊會有那些,更要進一步盤點現在的你有哪些工作技能尚有競爭力?而哪些能力必須更新與強化?建議從現在應該嘗試思考工作未來~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短中長期各階段想要成為甚麼樣貌的工作定位,反推到現在的你應該做甚麼準備?否則當人工智能入侵你的工作職場時,不是被冷凍、晾在一旁,就有可能被淘汰。 無懼面對AI趨勢來臨,提前做好工作專長技能升級才是王道! 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提升,工業4.0掀起產業革命,傳統製造業不復存在、勞動人力由機器人取代;各行各業被迫透過轉型與升級,試圖跟上科技的腳步,深怕墜入倒閉的深淵。 當人工智慧風暴開始席捲全球,你的內心是否也為AI對職場產生的衝擊感到焦慮,甚至害怕自己被機器人取代?在這個年末,快來為2018趨勢產業做準備,培養自身專業能力,迎戰AI! 洞悉未來,下一個產業趨勢在哪? (圖說:人工智慧成為科技核心,相關科技應用油然而生) 隨著人工智慧成為物聯網及工業4.0發展的核心,雲端大數據、穿戴裝置AR/VR、行動平台等應用漸漸發展成熟,在科技的推動下,未來5年可預見的趨勢如下: 趨勢一:人工智慧再進擊 無人商業型態來臨 你是否曾到過無人商店?或是曾在商場中聽過機器人的專業導覽? 隨著AI應用層面越來越廣泛、無人型態的零售店面逐漸增多;無論是亞馬遜的無人超市「Amazon Go」、阿里巴巴的「淘咖啡」,還是台灣「7-11無人超商」,都是企業紛紛跟進AI腳步的證明。 而無人商店對企業有何好處呢?以大陸最夯的「繽果盒子」為例,營運成本只需傳統超商的15%,投資10個月就已回本,營運以來已接待過上萬名消費者,且回購率高達八成。除了大陸積極發展無人商店外,美國Intel更投入一億元發展「回應式零售平台」,只靠機器人就能完成庫存追蹤、反饋顧客的消費習慣等,完全不需額外人力。種種現象一再指出,AI世代,機器人將取代傳統勞力,台灣有超過200萬的服務業將面臨失業海嘯,未來有50%的工作將由機器人取代。 趨勢二:行銷4.0誕生 利用數據一對一行銷成為常態 (圖說:大數據的加入,讓行銷手法更靈活,客製化行銷已成常態) 麥肯錫(McKinsey Quarterly):「使用大數據將成為個別企業競爭和成長的關鍵性基礎。」 在網路世代,任何的行動皆有跡可循。透過數據,你有什麼樣的習慣、購買了什麼物品等個人行動,皆能利用大數據追蹤並分析結果。而行銷4.0,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以數位網路與實體通路的行銷方式,利用大數據資訊,推敲顧客心裡,做到關鍵的「商機預測」,除了對顧客進行一對一的行銷與溝通外,更提升該品牌在顧客心中的佔有率,將品牌與顧客相互連結。 趨勢三:VR/AR結合 MR沉浸式體驗再升級 無論是《精靈寶可夢》造成AR的爆紅、還是穿戴式VR裝置的普及化,都替MR(混合實境)打下虛擬實境的江山。MR除了能高度結合虛擬與現實環境,更兼顧VR/AR的功能,使應用性擴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層面。 未來,MR將成為手機、電視機上盒、智能汽車這類的智慧裝置運用,甚至也能運用於醫療、教育等系統,與我們日常生活全無縫的接軌。以醫療系統為例,MR醫療手術目前已導入醫院,並進行臨床實測,案例已多達30例以上;該系統不僅有助於手術施行外,對於醫師與病患的身體健康更有所保障。 趨勢四:電信業者結盟第三方系統 布局物聯網市場 (圖說:物聯網產值上看8兆,其所衍生的應用服務正展開新商業型態) 全球物聯網的安裝數量已高達315億個,預估將於2020年達到500億以上。由此可知,物聯網的成長力道仍然強勁,市場仍在持續上升。 如今,物聯網(IoT)已全面落實至家庭生活與智慧裝置中,其所衍生的數位應用也悄悄誕生;2018年開始,電信商結盟第三方系統廠商,積極建構IoT平台與生態,準備創造5G服務的新商機。 趨勢五:Gaming 3.0時代 電競周邊與環繞體驗合而為一 隨著「電競」項目納入運動產業,電競相關硬體產值已達300億美元,再加上、賽事、電競戰隊、商業贊助、觀眾等周邊價值,總產值已突破千億美元,這些現象正式打開Gaming 3.0時代。Gaming 3.0時代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除了將硬體設備表現到最佳化,更跨產業整合電競周邊(例如:直播平台、賽事、賽評解析等),提升用戶對於遊戲的感受與整體參與感,帶動新型態的商業發展。 趨勢六:APP使用量大躍進 用戶體驗擺第一 (圖說:未來APP的開發趨勢將以提升用戶體驗為首要目標。) 2017年,全球APP下載量已達2540億、APP使用時數更長達9000億小時,在這行動世代,APP佔了媒體流量的57%,其背後商機更達數十億美元。當APP使用量與服務應用迅速擴張,完善用戶體驗成了APP開發者最重要的課題,隨著服務性APP(例:叫車、外送、APP付款等)大量發展,雲端APP開發者更開發出不佔裝置空間的驅動APP,試圖讓用戶以更快的速度獲取資料,以創造龐大的APP商機。 迎戰AI世代 錢進2018六大熱門職業 隨著工業4.0浪潮來襲,產業型態變得越發「智」動,2018熱門職務已重新洗牌,精準行銷、數據挖掘及軟硬體開發等資訊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其中,6大吸金產業包含:雲端數據、APP開發、物聯網、機器人、電競周邊、虛擬實境應用。而隨著AI技術的提升,學習如何創造下一代人工智慧系統,或是指導人工智慧系統編寫更複雜的軟體,才可以在未來成為人機協作模式裡的「人類代表」,稱霸職場。 身陷AI風暴中的我們,該何去何從? 李開復:未來50%工作將被AI取代。 人工智慧的發展,讓50%工作被迫面臨轉型;身在產業巨變中的你,是選擇墨守成規,成為下個被淘汰的人、還是勇敢邁向未來,掌握相關技術,讓AI輔佐你稱霸職場? (圖說:聯成電腦_聘請業界講師的授課畫面) 聯成電腦專精於電腦軟體系統領域26年,是許多原廠的合作夥伴,除了專精於資訊類的技能培訓,開辦迎合產業趨勢的實用課程,如:Python大數據解析、APP軟體開發、Unity 3D應用(VR/AR)、數位行銷、物聯網工程等課程外,更聘用業界優良講師,傳授產業的專規技術、與時俱進的產業觀點等,讓身在科技浪潮下的青年世代,與世界接軌、輕鬆擁有工作硬實力!無論你是否對於職涯感到迷惘、還是遲遲不敢轉換跑道,與其在年末繼續徬徨,不如著手改變,替未來做好準備,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職場忍者 「有份牛津大學研究宣稱:美國有47%的工作會因電腦化在近年內消失,經濟學家(以及諸多科技廠商)還是保證工作增加的狀況會繼續下去。」 摘錄自商業周刊2016年9月出版「下一個工作在這裡!」前言(作者:湯瑪斯‧戴文波特、茱麗亞‧柯比),也引述富士康自2011年起開始使用機器人在生產線上進行焊接、打磨等工作,首年就引進了一萬具機器人;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2013年股東會上提及,該公司目前雇用上百萬人,但是他馬上補充:「未來我們會建立百萬機器人大軍」。 近些年曾放映過的電影,如《機器公敵》敘述西元2035年,美國USR公司發展出頂級機器人「NS-5自動化家事助手」可執行各種任務,從保母、廚師、快遞、遛狗到會計家庭收支,無所不能。《獵殺代理人》敘述未來世界,人們不用真正出門就可進行上班、購物、社交等等活動,只要躺在家裡,進入電腦世界,代理人就可幫你搞定一切。《鋼鐵人》、《阿凡達》、《雲端情人》、《A.I. 人工智慧》、《人造意識》。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似乎幾十年播放過的電影的情節,預言未來生活的演變,若上述近幾年電影故事都會在幾年後,都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情境,除了面對生活習慣受到AI科技化影響外,相信也會極度對你的工作權產生質變,甚至搶走你的工作機會。 事實上,職場上已有出現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的情景,不在在製造業生產線上的機器手臂,在餐廳出現大陸「削麵機器人」、日本「炒飯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美國根據維吉尼亞州所簽署通過的法規規定,外送機器人能夠自主移動,移動範圍雖不局限在操作者視線範圍內,但僅限行走於人行道及斑馬線上,而且得由操作者遠端監控,以便在必要時接手操控。全球各地也出現「無人商店」、「無人超市」、亞馬遜發展「無人機送貨」服務,當然在醫學上AI醫療與手術機器人、人工智慧律師也會悄悄取代人類律師的功能,也就是機器人大軍不在只在製造業生產線上,服務業、流通業、金融業、醫院、軍方、甚至顧問業,已經全面化的衝擊全球人類的生活、工作、經濟等各個層面。 李開復在其(人工智慧來了)一書,提到「五秒鐘準則」,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在「下一個工作在這裡!」書中,提供五種思考策略(摘錄如下),讓每個工作者在AI新時代來臨之際,如何學習人機互助,以追求更大成就感與創造更高工作價值。 自我提升 轉進 投入 專精 邁步向前 因應未來AI新時代來臨,儘早儲備好你擅長領域的工作智能,因為來職場上競爭對象不再是一般的人類工作者,而是比我們思維快上千萬倍以上的AI機器人(它永遠不喊累、也不會要求加班費、更不用休假的仿真人類),不容小覷。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Photoshop Beta版🖥️生成填充工具
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覺得Generative Fill的生成工具,Generative Fill本身是屬於Adobe Photoshop的Beta版本,他的功能非常強大,擴張圖片、新增元素,快速完成客戶需求...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