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o Chih-Yuan 洞察使用者旅程是連結視覺設計與設計準則的關鍵 因為不能公開客戶的頁面,所以拿網路上的wireframe kit來舉例示意 從企劃拿到提案,順完wireframe之後,常常是有百來張的APP頁面需要進視覺設計,視覺設計師常常就認份的一頁一頁的刻UI,然後,而從上次的專案中,我們團隊整理出比較簡單有系統的製作方式,分享給大家參考。 把類似的頁面整理在一起,我們將客戶的135頁APP頁面,整理成13類,感覺起來處理13類的頁面,就比要做135的APP簡單許多。 但是13類還是太多了,我們再從這13類中再分類,重新排列後發現可以整理成使用者旅程不同階段的形式,從使用者發現APP閱讀理解學習試用使用功能分成四個階段,從使用者陌生到熟悉的狀態過程來排序這13類的頁面。(每個APP功能不同,分出來的大類也不一定相定,你可以自行排排看你的APP) 當理解使用者在這個階段的狀況之後,就可以定義這個階段的Design Principle,例如:當使用者在剛發現這個APP的了解階段,對這個APP還不熟悉,還在摸索,所以這階段的目的就是要讓使用者覺得這個APP與我有關、可以簡單使用,使用者才會進入下一階段,頁面使用轉換率才會提高。 上一層的階段設計準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完成下一層的頁面設計準則,就和主管存在的意義是在協助員工完成工作一樣,所以只想作威作福顯示自己好棒棒的主管其實沒有存在價值。(咦?) 從階段的Design Principle當中,就可以拆解出每一類頁面的設計準則,例如沒有資訊空白的頁面,就應該引導使用者到可以發現資訊的頁面,不要停止體驗在這個頁面。 於是Design Principle就不只是元件的一致,而且有頁面類型的一致性,將來若是有新增的頁面,有這份設計準則,設計師自己、或是交接的設計師也不會把類似的頁面而做出不一致的頁面出來。 ►推薦課程:App開發趨勢與應用、APP上架實務、iOS APP開發設計、Android APP開發設計 不只是建立頁面的關聯性,更是建立自己工作與知識的關聯性 下次碰到類似的專案時,請先不要埋頭苦幹辛苦的刻GUI Dont Work Hard, Work Smart. 簡化你的任務,找出頁面在使用者哪個階段,與使用者的關聯性是什麼。 理解使用者所在的階段後,再來設定設計要達到的目標。 知道每個種類的目標之後,再進行頁面視覺設計。 其實這個思考邏輯和我上一篇文章是一樣的,有興趣可以參考這篇設計思考怎麼改變世界。 重要的不是知識,重要的是怎麼運用知識到工作當中,甚至,從工作當中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知識。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從使用者到APP頁面設計準則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Cho Chih-Yuan 抽象思考非常的困難,要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得先建立自己關鍵時刻的提示訊號。 上一篇設計思考怎麼改變世界中,就有朋友說他發現在工作中無法用上設計思考的原因: 抽象思考太難了。要怎麼常常練習這樣的思考方式,這裡提供三個過去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當有人問你問題的時候,不是急著告訴他答案,而要尋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常常在演講過後碰到學生發問,要怎麼樣自學UX,本來我會把我自己學習的經驗做分享,後來發現除非我去了解他想學的原因是什麼,不然我的答案對他不會有幫助。設計系的學生想學的原因常是如何做出更好的作品、管理系的同學想學的原因其實是想知道如何管理設計與研究的過程,心理系的學生想學的原因是想將研究方法運用在商業之中。快速就同學口頭上的問題做回答,根本就只是在炫耀「我很厲害」而沒有理解同學問題的原因。 當要對方認同你的時候,不是用推銷式的說服,而是顧問式的理解 在一次設計顧問中,上課的業務說了個故事: 過去網路上的顧客問他們家產品多少錢,他就告訴對方多少錢,然後對方就會覺得太貴而離線。後來他說有次客人問價錢的時候,他沒回答,而是去問顧客需要這個產品的原因是什麼,而顧客說明之後,他根據顧客的狀況提供三個他建議的不同選項,於是順利成交。除了賣具體的商品之外,賣的能不能是對人的理解? 當你因對方而感受到情緒的時候,不只是情緒式的發洩,而是了解背後的原因。 情緒是一個關鍵提示訊號,當感受到情緒的時刻都是重要時刻,是去尋找對方重要問題的成因,也是理解自己情緒的緣由。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在說,洞察的關鍵在於「再怎麼憤怒也要保持對人的好奇」。我認為這根本做不到,除非先找到照顧自己情緒的方式,不然情緒就是一隻大象人力根本無從控制。 無從控制那為什麼重要? 因為這才是該去思考的。這篇文章也不是在告訴你設計思考就是這三個時刻重要,而是你要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這些影響自己的重要時刻,找出自己的習慣與對自己有共嗚的改變方式。每個具體的事情背後都有一個抽象的why,不仔細的分析思考,根本看不到問題本質,甚至答案擺在眼前都看不到。 找出影響自己重要的關鍵時刻,訓練自己在關鍵時刻不同的思考方式,洞察才會出現,改變才會啟動。 後記: 設計思考這幾年好像大家都覺得自己會了,就是工作坊和便利貼,Double Diamond和畫了同理心地圖、寫幾張POV再用HMW問句發想,最後玩個LEGO後發表。都從具體看到的到的東西來認知「這就是設計思考」,卻沒有發現那是別人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成果。重點不在看到的表徵,重點在背後抽象本質思考的習慣。 所以,上篇是寫設計思考背後的why,這篇是寫設計思考背後的when,其實還有who.等等在設計思考的背後,你要不要也想想這本質的背後還有些什麼?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啟動思考的關鍵時刻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Cho Chih-Yuan 設計思考提出了創新的步驟,問題是,為什麼照這個步驟思考就能夠改變世界? 世界上人的問題這麼複雜,要造成改變就不光只是畫畫圖就會發生。要造成複雜的改變, 得要檢視「改變」這件事的本質,改變發生之前人心的「現狀」是什麼?期待改變發生之後的「目標」又是什麼? 那麼,設計就是「現況」到「目標」的過程。在這裡我為了好記,簡單的說,設計就是 AB。 於是為了造成改變,我們開始做「使用者研究」,為的是了解想要改變的使用者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狀況。再從了解使用者的過程中,去思考他們有可能願意前往什麼樣的目標,我們怎麼樣一步步將他們帶往這個目標。 AB聽起來很簡單,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分工習慣是把每一項拆開來看,複雜的問題拆久了之後前因後果就接不起來。 公司的經營從數字看到問題,要求企劃解決,企劃坐在電腦前打完了企劃書,發包給設計去繪製,設計用厲害的軟體和才華做的精美之後交給業務,業務想盡辦法說服使用者購買這樣的產品。這整串沒有一個人能夠去了解顧客現狀,更不要說能去找到顧客願意前往的目標。於是現有的技術組一組,競爭對手有的功能我也要有,趕在一個老闆要求的期限內完成,誰也不知道到底改變了什麼。 設計了一個客人買鞋就送窮人鞋的商業模式之後,窮人因為送鞋的服務所面臨的改變,有讓他的生活更好嗎?達到企業預期的目標了嗎? 當學生犯錯扮演了歷史納粹人物,設計了一場處罰取消二百萬的補助,這麼做的目標是讓學生從錯誤學會原因還是會從處罰中更加害怕嚐試? AB聽起來很簡單,邏輯要走的通卻很不容易。 我們用習慣的方法來處理事物。社會上以快速與效率做為專業的判斷,卻讓我們還沒學會判斷就匆促的做決定。 做決定之前,我們了解狀況了嗎? 做設計之前,我們了解使用者,而去料想過改變發生的前因後果了嗎? 再進一步看,設計不只有一種AB。 你從Nokia3310換成了iPhone也是改變,但這同時,你的行為與認知思維也同時改變,從講電話聯絡朋友變成沒事就滑手機看FB,同樣的時間,從交情深變成交友廣。 這有二個AB同時發生,一是具體物品的改變,3310iPhone,二是抽象認知的改變,沒事就休息放空無聊沒事就去找有趣資訊。 具體的改變看得到很容易,抽象的思維過程才是設計思考困難的地方。 如果只是你看他改了個規格你就跟著改,他多了功能你也跟著寫,這種設計根本沒有經過思考。 要做設計思考,得要先了解設計的前後脈絡,「現況」和「目標」,要思考物與人的的二個層面,「具體」與「抽象」。 而設計思考的步驟,基本上就是從「Discover具體現況」「Define抽象現況」「Design抽象目標」「Deliver具體目標成果」的過程。 Discover理解題目,去大量發散,去觀察訪談人,去找資料趨勢,而做這些的目的是能收斂整理,理解現象的原因,找到題目真正的insight,重新定義問題。再根據insight去大量發散,建立假設與可能的目標,然後Prototype測試驗証每個假設,收斂最後的產出。這二個發散收斂的過程叫Double Diamond。 但設計思考不能只記得有Double Diamond,還要連著具體抽像的四個象限一起看,從具體連結抽象的本質,抽象現況連接目標的邏輯推進、抽象目標連結具體實體的設計呈現。 (參考iit的 101 design method影片) 消費者只告訴你他要更快的馬(具體現狀),要看出來他的認知交通方式只有馬,和他的需求是快(抽象現狀),所以目標可以是「讓消費者容易認知的快速交通工具」(抽象目標),於是亨利福特做出了汔車,而告訴消費者這是沒有馬的馬車。(具體產出) 同學扮演納粹造成了風波(具體現狀),會有這個現象的原因是現在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對歷史無感(抽象現狀),如果原因是無感,那該做的是想辦法讓同學對歷史有感(抽象目標),那麼可以請德國、以色列同學來學校講述看他們看到納粹的感受(具體行為)。 但我們不習慣這麼做,我們看到別人有的功能我也要有,我們處罰學校與同學,我們在網路上批評同學的白目,這麼做比較快,比較容易,指責別人的錯可以讓自己覺得比較對,然後,問題解決了嗎? 我們可以一直抽換這些題目,政府就是爛、老闆就是慣、記者就是腦殘、同志就是亂,然後我們抄我們改我們批我們酸我們都為了自己的情緒與正義發聲,當事人呢? 當事人的現況是如何呢? 當事人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呢? 你的發聲有把當事人帶向你要他所前往的目標了嗎? 設計,是在改變別人 ,而不只是展現自己而已。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設計思考怎麼改變世界?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如何利用AI🤖輔助人類發散收斂?
最近看到一則網路迷因:「人類期待AI洗衣掃地,我們就能寫詩畫畫,而現在卻是AI在寫詩畫畫,人類在洗衣掃地」。令人莞爾又諷刺,但這是誤解人類與AI應有的相處模式...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