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yler Franta on Unsplash 文、Lin Simon 承接上一篇「換條路走:從平面設計到介面設計」,既然UI設計是目前最熱門的職業之一,這次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自學UI設計, 以及該如何跨出第一步 (以下為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作者簡介|Simon 是一名 UX 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的外商工作🇯🇵,喜歡分享觀點與交流並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創辦了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關注於UI設計、UX設計、設計師的個人成長、設計趨勢與產業動態等等,希望分享產品設計師所需要的各種資訊,並且致力在平台上創造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望,降低每位設計師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 我先假設各位都是想要轉行或是剛畢業的人,想要進入UI設計的領域但可能還不知其所以,所以我們可以先瞭解一下UI設計師的職責範疇,最簡單來說就是:產出完整的介面設計稿然後交給工程師做開發。 UI設計師不會是最後把產品變出來的那個人,我們只能確保產品的樣子不會歪歪斜斜、有正確的頁面流程、不會讓user找不到那顆最重要的按鈕。 當然實際工作內容依據產業或公司屬性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有些UI設計師只要專注在視覺呈現,有些必須負責前期的流程規劃到視覺稿甚至互動原型,這和資源或團隊都有關係,所以我們就以UI設計師最需要的基本能力開始講起。 ▍你有可能是以下三種類型的人: 1. 完全沒接觸過設計 2. 碰過一點設計或是在相關產業和設計師一起工作過 3. 設計相關背景 我想說的是,有沒有學過設計,對於學習曲線來說可能會有一點不同,但其實影響不大(我也認識許多非設計背景的UI設計師),差別只在於對視覺上的敏銳度可能較低一點,所以要多花一點時間培養所謂的「設計眼」,觀念上和工作流程都是必須重新學習的。 至於要怎麼開始呢? 就像錘子科技的視覺設計總監羅子雄在TED的演講「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中所提到的一樣,學習設計的過程不外三件事:看、做、想,這邊我也借用他的觀點,學UI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若要達到一個入門就業的水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1.基本的美感 (平面設計師可跳過:P) 雖然上一篇提到介面設計更重視的是「使用體驗」,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在意第一眼的視覺印象,一個不好看的介面基本上也很難在一開始引起使用者的興趣,這邊指的「不好看」是在配色的協調或是閱讀性的編排上讓使用者感到不適,而美感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初期的的建議可以在設計平台上(Dribbble、Behance、Pinterest)看「大量」優秀設計師的作品,甚至先從模仿開始,慢慢的去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設計邏輯,也可以參加像是DaliyUI這樣的挑戰磨練自己,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分享「美感是如何練成的」。 2.理解設計規範(Guidelines) 與其說是規範,應該說是設計語言。在做UI時,根據不同平台有其適合的設計語言,例如iOS系統的人機介面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Andriod系統有Google所發佈的Material Design,做網頁也要了解基本的網格系統和響應式網頁等等,理解這些設計語言可以幫助我們在平台上建立一致的使用體驗,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開發端的溝通上更加順暢,所以這就像練功的基本功一樣,必須熟悉了解。 3.動手實作 今天如果你要開一間咖啡廳,至少要會做咖啡吧?了解設計規範之後,再來就是動手做,一開始可以先從手邊有的介面來做練習,模仿刻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介面,甚至可以用一些原型(prototype)工具把你的設計稿串起來。你也需要了解各種裝置及解析度設計時的差異、如何匯出檔案交付工程師等等,過程中大量的爬文是少不了的,自學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沒人交流所以無法驗證自己的流程是否正確,不過我相信這些都是可以在未來靠經驗彌補的,一開始方法錯了沒關係(被RD罵幾次就懂了XD),重要的是花時間實作練習。 4. 提高工作效率 拜科技所賜,UI設計工具越來越多,大部分的工具提供了基本的功能,但要有效率的工作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熟練工具的快捷鍵是基本功,接著是活用工具以及思考怎麼優化自己的流程,UI設計常常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情,當你設計了好幾十個頁面,這時突然要改一個按鈕的顏色或是字體怎麼辦?一個一個改實在太傷神了,如果有用Sketch的朋友,請愛用Symbol和Share Style,做好元件管理非常重要,可以省下不少塗塗改改的時間。 📣小工商:如果你還不知道Sketch這個設計工具,可以參考我所開設的線上課程,介紹影片會稍微提到UI的基礎概念以及這個軟體的優勢。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做什麼? 下載App store排行榜上的App或是你覺得好用的App,認真思考這些App的交互流程是如何編排,也可以截圖下來研究,一個好的UI/UX設計其實是會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的,你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內容」和「目的地」,持續的做這件事,覺得不好用的App就刪掉,認真記錄這些App的優缺點避免自己犯相同的錯誤,同時也能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當然,你也可以做一些「假專案」,把你心中的點子實際做成一組介面,有時間的話可以從架構開始思考,沒時間的話直接做視覺吧,把腦海中想像的畫面做出來,說不定哪天遇到一個工程師就能真正把這個點子實現了呢!如果沒什麼想法,Re-design也是個好選擇,市場上有不少UI設計不良的App,尤其公家單位的XD,如果可以把他們Re-design變成一個好用又好看的產品,應該會滿有成就感的吧? 最後,找工作前可能還是需要準備一些UI作品,這邊要提醒一點的是,作品集重質不重量,不需要很多,不要放太多跟UI設計無關的東西,最好是有一兩個比較完整的作品,有辦法清楚闡述你的設計理念,最好表現出你對UI設計無比的熱情,當你具備基本觀念加上一些作品展示,相信你應該已經可以出門找UI設計相關工作了,當你正式踏入UI設計產業,需要精進的就不只是眼睛看得到的東西了,而是更關心使用者如何在你的介面中自在的遊走了。 以上是自己小小的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想轉換跑道的朋友:D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換條路走(下):如何自學UI設計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圖、攝影師:Negative Space,連結:Pexels 文、Lin Simon 從一個純平面設計轉換到介面設計大概也有一小段的時間,過程中也接了一些案子和設計合作,所以有一點小小的心得可以分享。其實這篇本來只是想寫給我平面設計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早日脫離苦海(?),一起游向美好的未來(誤)。 作者簡介|Simon 是一名 UX 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的外商工作🇯🇵,喜歡分享觀點與交流並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創辦了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關注於UI設計、UX設計、設計師的個人成長、設計趨勢與產業動態等等,希望分享產品設計師所需要的各種資訊,並且致力在平台上創造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望,降低每位設計師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 介面設計這幾年有多熱門大概就不需要多說了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各種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管在電商、金融、科技、甚至傳產都有介面設計的需求,而且現在介面設計的工具發展至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做介面不再像早些年那樣繁瑣及痛苦(雖然我沒經歷到那一段),設計師可以更專注在「產品設計」及「使用者需求」本身,所以現在轉職做介面設計可謂是大好時機,但究竟要如何跨出第一步呢? 必須先說,平面設計是相對感性,而介面設計是相對理性的,這邊會用「相對」這個詞代表這不是絕對,美的設計人人愛,但介面設計更重視的是產品「好不好用」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對我自己來說,介面設計是更講求邏輯與設計規範的。 言歸正傳,從平面設計變成介面設計,好處其實還不少,以下是我覺得比較有感的地方: 1.薪水三級跳 我想這應該是最多人考慮轉職的原因。雖然薪水三級跳是有點誇張了,但以入門的起薪來說的確比平面設計要來的高,可能也跟產業結構有關係(科技、新創產品),未來薪水成長的幅度也較高,職涯的發展性也相對多元。 2.無痛轉職 這應該算是平面轉介面的優勢,但還是有一點痛啦。對於有平面設計底子的人來說,基本的設計理論和美感已經足以應付介面設計的「視覺呈現」,只要把介面的理論知識和設計規範理解清楚,加上實作練習後,要到可以入門轉換跑道的程度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 3.跨領域協作能力 過去在做平面設計時,常常單打獨鬥,面對的角色不多,通常是印刷廠或客戶,客戶(老闆)至上可能會讓你的作品變了樣,最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而在UI設計可能要面對RD、PM、UX等不同角色(通常比較不會是老闆或客戶),專案成員的組成也會比較多元,必須清楚的闡述設計方向和準確的完稿讓程式實現,甚至透過數據分析來迭代優化自己的設計,和不同角色溝通的機會也比較多,相對的也會提升自己的協作能力。 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從平面轉介面還是有不少東西需要克服的:例如初期需要讀不少設計規範文件,還有許多理論及觀念的文章,通常是英文的,所以「語言能力」可能是一塊需要提升的部分,再來就是產業變化相當快,設計工具推陳出新,必須要很快地跟上,所以保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也是必須的,而自學的過程絕對是辛苦的,但如果有熱情的話也許會是痛並快樂著(應該吧:P)。 講了這麼多,好像沒說到具體要怎麼做,才能從平面到介面無縫接軌?由於是第一篇文章,還在試水溫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再寫一篇分享吧~最後,祝大家不管是在做什麼樣的設計,都可以保有初衷及熱情,也許我們不能像工程師那樣改變世界,至少要讓世界變得不一樣還是非常有機會的:D 👉 一起期待下一篇文章「換條路走(下):如何自學UI設計」吧!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換條路走(上):從平面設計到介面設計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Lin Simon 好不容易走到這,才發現剛要開始學習如何工作。 嗨,大家好!我是Simon,一名UX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想要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期待與你的相遇:) 容我講個小故事,關於我為什麼會走到這裡 故事要從 2016 年的 3 月說起,那時候剛離開了工作一年的咖啡店,試著想重新尋找設計相關的工作,由於已經兩年沒碰設計,作品集也算是年久失修,記得當時大概就是把幾個作品排一排,印成幾張 A4 紙釘起來,連一本作品集都稱不上。那時候沒對網頁設計沒什麼概念(雖然大學用過 Dreamweaver),更不用說什麼 UI/UX 設計了,還真的是連聽都沒聽過。 所以,當時的平面設計畢業的我,就只能一直流連在平面設計的相關職缺中,希望能夠找到相關的工作機會。接下來幾週,我投了好幾間公司,但很不幸的不是被無聲卡、就是面試完當下就覺得我作品集太薄弱了。好不容易最後面試上一間做展場設計的公司,面試完後馬上叫我下週報到,第一天上班就加班到11點、公司的電腦慢到連檔案都打不開,然後對我說兩週後有個展覽,deadline 前要完成看起來就不可能做完的項目,後來我只好帶自己的筆電去趕工,同事們也好像也一群行屍走肉,晚餐時間到還會苦笑著一起去買東西吃再回來工作,彷彿加班就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以下省略一萬字...。 ▍加班了好幾天之後,我已經嚇壞了,一週後我果斷提了離職。 我大概是爛草莓吧?雖然當時心裡這樣想著,但真的沒想到台灣的設計公司是這樣的工作環境,感覺我的內心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同時我也認清了一件事實: 我的能力真的不夠,找不到理想的公司也是很正常的。 但畢竟還是得混口飯吃,抱著挫折又無奈的心情再次尋找工作,過程中看到職缺網站上面許多「UI設計師」的職缺,還有還有很多公司打著「新創公司」的名號,福利跟工作環境看起來好像都非常棒,跟我認知到的公司環境差好多。 好奇心驅使之下,我開始研究UI設計並且試著投遞一些有機會接觸到UI設計的工作。最後,我找到一間網路公司願意讓我先從平面設計(做廣告banner)做起,如果有一些UI需求的話再讓我邊學邊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UI設計」、第一次加入「新創公司」,在那個當下,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好像變大了,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到現在雖然只經過了兩年,但對我而言生活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段時間裡我換過幾個工作,當過全職自由接案者、嘗試做了很多 Side-project,直到現在出國工作,從十幾個人的新創、到現在來到海外、加入了外商跨國企業,一路走來感觸其實滿多的,雖然有點難以一語道盡,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從新創公司到跨國企業後,我的體會以及學習。 下面要分享的內容,跟過去在新創公司的經驗比起來其實沒有誰好誰壞,主要是工作方式和想法上的改變,當然每間公司情況都不太一樣,所以純屬個人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想找我討論?請先去看我的行事曆 這大概是我加入大公司後最不習慣的事情之一。 以前在新創公司時,想要問問題或是討論事情,通常就直接走到同事的位置旁邊開始聊起來(後來想想有時候都會聊開)。而在大公司裡由於空間相對較大,即便同一個團隊的成員,座位不一定都會在附近,加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會議安排或是自己的工作時間表,貿然的去找人討論有時候會打擾到別人工作節奏,而在公開空間直接討論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畢竟對方不知道這個對話會進行多久,或是在短時間內了解你明確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對方的行事曆去「預約」他的空閒時間,並且順便連會議室都預訂好。這樣的做法有個好處是:你能確保對方在那個時間點是一定有空,也確定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可以討論。而約好的時間就會被彼此保留下來(Block),也就是說,雙方都會有個心理準備,即將在某個時間會針對某件事情或主題做討論,因此討論的效率自然也會比較高。 習慣使用 E-mail來交流 在新創公司當我想要詢問問題時,通常就直接走到某個人的身邊、或是丟個 Slack 訊息等待對方回覆,溝通節奏上是相對明快的,因為組織小,每個人都在「可見範圍」裡,所以基本上溝通會很快速直接。但我發現在大公司裡,每個人習慣的溝通方式與工作節奏其實不太ㄧ樣,而且有時候你不一定可以直接找到某個特定的人來回答你的問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在這間辦公室,這時候 E-mail 可能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作法,我認為使用 E- mail 溝通有以下幾個優點: ▍強迫性較低:不像即時訊息一樣有種壓迫感,郵件不會有立即上的干擾,可以等到有空時再收信打開一次回覆即可。 ▍能見度較高:有時候重要訊息時需要告知團隊時,可以發群組郵件給團隊夥伴或是CC給相關同事,而在大公司中工作的大家通常也都有個好習慣就是:每天都會收信,並且開信之後都會盡量馬上回,而發群組訊息有時候反而比較容易被其他訊息淹沒下去。 ▍紀錄完整重點:因為寫郵件的時間成本比較高,一般來說不會像即時訊息一樣有時贅字很多,內容都會直接切入重點,郵件也很容易轉發給相關人員或保存完整溝通紀錄。 ▍書寫更為正式:撰寫郵件時通常都會思考的較為仔細並且挑重點講,並且都會有郵件主旨和明確的溝通目的,所以給人的感覺也會比較好。 不過說真的,我以前是沒在用 E-mail 的,覺得很沒效率,也不知道對方看了沒,但由於現在查看 E-mail 就是每天例行公事,而再公司中大家也都如此,所以也漸漸習慣了。但這並不代表 E-mail 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有緊急的事件當然是直接找到本人最好,我想關於溝通這件事沒有絕對好的做法,端看你的對象是誰,以及你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來做決定。 會議不是用來「討論」事情的 對於開會這件事,我真的非常有感。我相信沒有多少人喜歡開會,尤其是冗長的會議。而我記得以前在新創公司時,總是有很各種名目的會議,大多是要一起「討論」事情,但常常會議開了了34個小時之後,彷彿像是做了一場夢,沒有人知道結論是什麼。 我覺得成員共同發想解決方案並不是壞事,不過這件事不應該發生在所謂的「會議」中,因為會議必須帶有明確目的和流程,旨在讓團隊快速同步彼此的方向。而當一場會議拉了非常多人進來時,成本其實非常高,也由於常常不是每個人在會議中都有貢獻,如果光是發散的去討論事情,很多時候是你講你的想法、我想我的事情,結果最後沒有定案出結論,這或多或少都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誠如上面所說,在大公司裡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因此開啟一個會議前,需要確保每個與會成員的時間和會議室都是能夠配合得上,而會議都會有明確的主題與流程,並且限制在一小時之內(可能下個時段別的團隊也要使用會議室)。會議主軸就是快速同步團隊方向、釐清問題與下一步的行動,大家也有自知之明不會進一步的討論解決方案,要討論細節就再私下找相關同事敲時間討論,我自己的感覺是這種做法確實讓會議中的效率變得更高了。 螺絲釘 vs瑞士刀 相信大家應該多少聽過這樣的說法:當你進了大公司之後,很可能會變成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只能伴隨著巨大的齒輪緩緩轉動。這點我不否認,的確,在大公司裡面,由於組織架構複雜、層級分明,在決策上的速度會比新創公司要慢上許多,並且由於產品大多已上軌道、有穩定的商業模式,要做一個設計或流程改動都可能直接影響收益,所以會每步棋會走個更加謹慎一點。 但我認為在大公司裡面,其實只是把工作分得更細而已,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相對擅長的事,因此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裡有更深的影響力,雖然做的事情可能會很細瑣甚至很小,但是長期努力下來可以促成的整體改變還是不容小覷。 而在新創公司裡,因為組織扁平、人數少,通常一個人要負責很多事,相對的你能「玩」的東西就很多,也多了很多的彈性與可能性。但相對的,團隊可利用的資源跟市場規模可能也有限,很多時候都是在跟時間賽跑、注重產出效率,品質或細節可能才會是第二考量的點,因此你能學習到的東西比較像是廣度而不是深度。 需要花更多時間培養人脈 大公司人數多、產品多、工作空間大,比起多數新創公司特有的「溫馨家庭感」,在大公司更像是一個大型的校園,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誰是誰,甚至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事,每天有無數人跟你擦肩而過,你必須要主動去接觸其他部門的同事(透過吃飯時間或參加一些公司活動)才能認識大家,這點的確跟在新創有大的不同。而且在大公司中,通常產品可能已經相對穩地,大家雖然有目標,但可能就少了點新創公司那種大那種大家一起拼命往前衝,所謂的「革命情感」,因此如果要認識自己團隊或專案以外的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在經營人脈這塊上。 把事情做好只是基本,你需要超出期待 在跨國企業中工作,除了有許多不同的文化交疊之外,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背景相對地多元,很多人都擁有非常獨特的經歷,而且幾乎都很聰明。畢竟進入企業的門檻較高,大家都是有一定的本事才能進來工作。很多時候我真的覺得我是團隊裡最笨的,不管是對事情的理解力、工作方法都還需要努力加強。你也會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在試著找方法證明自己的價值,表現普通的人其實很快就被忽略了。 所以,在大公司中把事情做好只是基本的基本,要努力不成為團隊的絆腳石,雖然也不是說不能犯錯,但是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對於產品或團隊的貢獻 ,要在優秀的同儕中脫穎而出,你不能只是把事情「做完」,很多時候更要做到超出大家的期待。 主管不會是你壓力的來源,更不是你該討好的對象 我記得在以前台灣的新創公司裡工作,常常要面對來自主管或老闆的耳提面命,要求你必須怎麼做怎麼做,因為公司/產品方向他們說了算,遇到更糟的狀況是所謂的辦公室文化,曾遇過主管為了討好老闆,對於底下做事的人總是會提出些不合理的需求, 然後再把你的付出及努力當作自己的功勞。對於一個員工而言,苦也只能往肚裡吞,私底下再跟其他同事彼此訴苦一番,老實說有種惡性循環的感覺。當然,不是所有新創都這樣,相信一定也有很棒的公司,只是我過去的經驗裡都沒遇到。 而在跨國企業裡,老實的說沒有人會管你想做什麼,也沒人想管你。即便是你的主管,也只是給你大的方向,並不會手把手地教你該如何做事,或要求你必須怎麼做。你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角色付完全的責任,比起在新創抱怨老闆主管很機車之類的,在大公司裡,主管完全不是你要討好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與你共事的同事們,因為在大企業裡通常有所謂的「同儕評價機制」,定期會讓同事夥伴彼此評價某段時間的工作指標、團隊貢獻、彼此的合作狀態等等,所以你也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好好的跟大家共事,其他人自然會對你有好的評論,而不需要花費力氣在一些無謂的人際關係或辦公室文化上。 溝通能力有時更勝於專業能力 直到在國外生活、到大公司工作才真正感受到,溝通能力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能力,在很多時候懂得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看法的人,往往是能夠帶領團隊方向與得到重視的那個人。埋頭苦幹也許是一個選項,但在大型的組織裡,和團隊夥伴有良好溝通或或協作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即便你今天專業技能非常優秀,但如果不和別人交流想法、不保有開放的心態,你也很難得到其他人的的尊重。 台灣人從小被教育要溫良恭儉讓,沒把握或不確定的事情就不敢說不出來,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更多於事情本身的正確性,但在國外工作時,尤其美式的工作環境,這樣的個性會讓我們變得過於拘謹,沒辦法有效地傳遞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價值。在人才濟濟的跨國企業中,「被看見」真的滿重要的,所以我也開始學習讓自己在正確的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覺得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時也會盡力去溝通,而不是坐著等待其他人的答案。 吃飯時間不見了 還記得以前在小公司工作時,同事間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中午吃什麼?」,相約出去外面吃午餐好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透過中午休息時間還可以暫時從工作抽離,順便跟同事打打屁培養感情,尤其在新創時可能也沒有很嚴格的規定休息時間,有時隨便消磨就一個半小時過去了。 而在跨國企業裡,應該不少公司有的福利之一就是:免費午餐。一開始當然會感覺滿不錯的,不過由於我們公司餐廳位置有限,而且供餐時段滿長的,所以同事不會有那種「一起約吃午餐」的行為,因此我也常常把午餐帶回辦公桌上吃,而且也不只我這麼做,許多同事也是快速把午餐吃一吃就開始工作了,甚至是邊吃邊工作。 沒錯,這點真是令我訝異,我也是好一陣子之後才發現,午休和工作中間的那條界線不見了,變相的就是工時變長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件好事,但聽說美國許多公司也沒有午休時間,也算是一種工作文化吧。 你永遠不可能拼完整塊拼圖 在新創公司裡,團隊成員的關係相對緊密,你也會比較清楚公司的每一步大概會怎麼走,對於整體的工作流程或是每個人在負責的事情也會有比較完整的輪廓。而在跨國企業中,不管在產品或業務的規模上都大上許多,不同的市場與產品線也會被拆分成很多團隊,各自負責自己主要的核心業務,但有時也會需要資源共享或資訊同步,但由於公司人數多、層級複雜,往往資訊無法完全地「透明」或是「即時」,為了避免重工或是資源錯置,大公司還是會有定期的 Leadership 會議或是每週/每月的跨團隊同步會議,盡量讓大家對彼此所正在進行的事情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 我認為公司本身是就像是個有機體,會不斷的自我擴張和變化來適應這個環境與市場,所以在商業策略或產品的營運方向上也會不斷的修正,身為一名基層的員工,著實很難了解產品的全貌或知道每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我想大公司就是如此,只要組織裡的每個細胞都好好的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彼此串連影響就能推動整個產品前進,拼不完的拼圖也意味著永遠都有新的東西可以學習。 以上是我加入跨國企業工作後的心得,我想本土企業或外商公司在行事風格上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也相信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大公司或新創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端看你期待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與成長,但對於在猶豫要去新創或大公司的人來說,也許這篇文章能解答你一些疑惑。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從新創公司到跨國企業:3個月菜鳥期的學習與體會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Lin Simon / 圖:A designers room with a polished furniture and a notebook, carpenter squares,a ruler and a pen for sketching and study. by Jeff Sheldon on Unsplash 在經歷了3個Side-Project之後,關於我的學習與啟發。 Hello~大家好!我是Simon,一名UI/UX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E-mail或直接用Facebook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好的,讓我們進入主題,今天想要和大家聊的內容是:Side-Project。 | 全文約4,500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 你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 從學校畢業之後進入公司工作,每天安安份份做著主管交代的事項,有時候做著不是那麼喜歡的內容,老闆、客戶所提的要求都必須配合執行,創意可能不怎麼被重視,滿足商業價值、為公司賺錢才是最重要的事。 每天像機器般工作、定時產出成果,偶爾加個班、晚上回家看個影集、放假出國旅行,然後就這麼過了幾年,好像什麼都沒變。 暮然回首,發現眼前的視線一片模糊,日子過的很平淡,但卻好像有根刺扎在心裡說不出口,想轉換跑道也擔心要全部從頭開始,甚至也會害怕找不到比現在更理想的工作。 人生也許真的是這樣子,不如電影詩篇般浪漫,每個寫實的鏡頭都伴隨著自己的呼吸心跳,時而高昂、時而低落。多數人都渴望別人看見自己價值,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要做到這件事確實不容易,有時候甚至無所適從,這篇文章可能無法幫助你馬上變得不一樣,但能讓你開始試著跳出框架思考。 如果你對於現狀感到不滿、並且想要改變的話,我想給你的建議是:「開始做你的 Side Project。」 Side-Project 是什麼?為什麼要做 Side-Project? Side Project 字面上意思的就是正職工作「以外」的私人項目,以中文來理解也可以想成是「個人項目」,也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專案。這個專案為你所擁有且必須負完全的責任。而大多數時候,做這件事需要利用正職以外的時間,並且一開始是很難透過這個項目來盈利的。 你可能會想:「平常上班已經夠累了,下班或放假之餘竟然還要花時間做Side Project,而且還沒錢賺,會不會太虐待自己?」 沒錯,我完全同意。 做個人專案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同時也必須要有強大的熱情支撐著你前進,否則你很快就會放棄了。 不過我想說的是,在我執行了3個Side Project之後,我覺得這些專案為我帶來的成長與價值遠超過於我所經歷的辛苦。從2016年的年中開始,我開始我的第一個Side-Project,到目前為止也陸陸續續執行了3個專案,類型也都不太相同,我做過的個人專案分別是: 1. Hahow線上課程 UI設計課程(Sketch入門),負責課程規劃與講師。 2016 Jun 目前 2.KAPI 找咖啡 iOS/Android App,擔任共同創辦人,負責產品設計。 2016 Jun 目前 3.AAPD As a product designer 數位產品設計內容平台,擔任平台負責人,負責編輯、內容營運與團隊管理。 2017 Jan 目前 而在執行這些 Side-Project 的過程中,我確實學習到了許多事情;不只是技能上的,很多時候是心理上的成長與啟發。更重要的是,這些所謂的「個人」專案確實也幫助我在專業領域上有更多的突破。 以下就要跟你分享幾個我認為 Side-Project 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收穫: №𝟭. 將你的點子付諸實現,甚至可以解決真正的問題 我想這一點對我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大部分而言我的 Side-project 靈感都來自於:為了解決生活中某些需求或是痛點。例如,我做了線上課程是因為有感於當時學習UI設計的中文教學太少,不如自己來做看看,或多或少可以幫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又或者做了找咖啡的APP,其實最初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在台北很難快速找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店這個煩惱。 對我來說,一切的靈感或是點子都將指向解決某個痛點。「因為只有當你覺得很痛,才會想到要找方法止痛。」 所以,如果你有許多好的點子或想法,想辦法找到你(或別人)覺得最痛的那個。不管用什麼形式呈現,先試著把想法「做」出來。唯有當你開始行動,「想法」才會真正被「實現」。 而當你完成了一個專案,你不僅僅只是實現你的想法,同時也解決了一些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不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𝟮. 懂的重新思考身為設計師的價值與意義 設計到底是什麼呢?是為了創造美的事物?還是為了解決問題?我想應該沒有人可以真正地回答這個問題,好像也不存在任何標準答案。 但至少我能肯定的是,我們的生活會因為有了「設計」而變得有點不一樣。設計師存在的價值是透過設計這個媒介,不論是傳遞正確的訊息、將複雜的問題變簡單、讓人們的生活變的美好,這都是身為一個設計師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回到 Side-Project,當你在試著解決一個問題,你的思考模式就不會只侷限在這個作品長得好不好看,而是會更在意人們(你的使用者)是否感知到這個設計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思考要如何透過你的設計來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我覺得這才是設計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𝟯. 學習從0到1的設計過程 (Design fromscratch) 正因為是 Side-Project,一般來說都將由自己來負責整個專案的運作,想當然爾也不會有所謂的主管或前輩來帶領你前進。大多數時候,你必須自己去學著如何發現問題、並且試著找出答案。 這是幫助自己快速進步很棒的一個過程。因為往往在公司工作時,常常會有不同的角色把工作拆解成塊,任務到你手上時可能已經是一小塊拼圖了,設計師能做的事情可能就受到了一些限制。 而 Side-Project 這樣一個從0到1的設計過程,恰好能夠幫助你更深入的去思考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原因,你的設計成果也會慢慢從視覺層面進化至更深層的設計脈絡。 №𝟰. 就像創業一樣,時時刻刻逼著自己前進 如前述所說,Side-Project 某種程度就像創業一樣,是種極限運動。你需要在沒資源、沒團隊、沒時間的狀況下逼著自己前進。 而且你要負責的項目很可能遠不只有設計,你會需要去思考專案的營運策略、內容方向、行銷操作甚至是專案管理。 你也許會需要去理解各種你認為設計師應該不需要知道的知識,花很多時間在「非設計」的事務上。但如果你有強烈的動機把你的點子實現,相信我,你將有辦法克服許多你本來覺得不可能的事情。沒團隊就找人加入、沒資源就找人合作贊助、沒時間就把時間擠出來。 當你完成了一個 Side-Project ,你絕對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成長。 №𝟱. 個人專案將是你最好的履歷與作品集 相信有許多剛畢業的同學、或是要轉職UI/UX領域的朋友都會擔心一件事:沒有相關(或自認滿意)的作品可以放在作品集裡來找工作。 會有這樣這個問題是因為,在學校做的作業、或是在公司的執行的專案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限制」,例如:時間上的限制、資源上的限制甚至是執行方向上的限制,你很可能無法隨心所欲或是照自己的方向去做出一個自己100%認同的的作品,並且很好的去闡述你的設計理念與脈絡。 而在做 Side-project 時有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時間不限、方向不限,你想做什麼主題就做、想做多久就做多久,完全沒有人會干涉你。 你需要的只耐心、熱情以及一顆勇於解決問題的心。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Side-project 對於找工作面試大多是個不錯的履歷及作品,並且都得到相對正面的評價。原因是這個專案是你自己從01發想、執行的,你往往更能把這個作品解釋的更好,在分享其中的心路歷程時會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說,也可以讓面試官感受到你不只對於設計非常的有熱情、在許多方面也有一定的整合能力,近而提高錄取的機會。 №𝟲. 創造潛在的合作機會與人脈連結 做 Side-project 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創造許多機會與人脈連結。 當你做出一個值得分享的作品,你勢必會想盡辦法宣傳它、讓更多人知道,這時候你無形中就能讓其他人更認識你,也會有許多潛在機會對你的作品感興趣,因此能夠認識更多不一樣的人。 在我的過去的經驗中,透過我所開設的線上課程和目前在經營的設計內容平台,認識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師以及在相同產業中的朋友、同好,透過這些朋友的人脈又會連結到更多的人,甚至也得到了一些合作、演講機會,這都是我當初做 Side-Project 時始料未及的。 因此,我覺得 Side-project 絕不只是做做專案、練練設計的技巧而已,這個過程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其實非常的高。 №𝟳. 不管成功或失敗,整個過程都會是你最特別的經驗 世界上沒有100%保證成功的生意,我想 Side-Project 也會是一樣。 你可能會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堅持而半途而廢、或是做了很久之後沒什麼起色就默默結束,老實說專案「失敗」的機率很高。 不過換個角度想,怎麼樣算是失敗呢?沒繼續就算失敗嗎?我想,對 Side-project 來說,失敗應該才是正常的吧?如果一昧的追求成功,你會對專案有太多期待反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最後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我相信,專注去創造價值、解決問題,這個過程的收穫會比最後的結果要來的重要許多。 大家一定都聽過一句名言:「失敗為成功之母」,而一直以來我的經驗也告訴我,失敗的時候往往比成功的時候學到了更多。因為你永遠會記得這些失敗的過程,因為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後沒有達到目標,這樣的體驗才會最深刻,也更能刺激你繼續成長,不是嗎? 說了這麼多,你還不開始嗎? 其實真的很鼓勵大家有時間可以做做 Side project,好處就像前面所說真的不少,雖然一定會有辛苦的地方,但基本上只要認真做過一次 Side-project,就可以幾乎全方位的去釐清自己的能力與方向。 所以,如果你對於現狀不滿、真心想要改變,那就不要猶豫了吧! 期待很快就能看到你分享的你所做的個人專案!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給剛入行的設計師:為什麼你該開始做Side-Project?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文、Lin Simon 前言 最近一直有機會和一些剛畢業或是剛進入職場的設計系畢業生聊天 (天啊!竟然老到可以寫這種文章了),每個人對於工作或生活的目標都有不同的見解,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好像能感受到他們對於未來是既迷惘卻又期待,對於此我其實感到憂喜參半,喜的是他們依然保有對設計的熱情,憂的是這個市場能給他們的舞台其實越來越小了,如果不是能力特別出眾,很容易就落入平凡的小確幸中,在週而復始的平淡中輪迴,我們所熱愛的「設計」很可能就變成一種勞動,而不是帶來改變的一股衝動。 因此我熬了幾碗雞湯,都是些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喝了不一定能一帆風順好棒棒,但也許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沈澱下來,重新思考再出發: 由於我是一名設計師,本來是想寫給和我同樣背景的社會新鮮人,但寫著寫著發現,似乎這些思考脈絡都是相通的,所以其他領域的朋友不嫌棄的話,也歡迎整碗端走:D 1.薪水很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 我記得剛畢業開始找工作的時候,眼神總是盯著薪水較為優渥的工作機會,對於公司性質、未來發展性、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都不太在意,好像薪水領的比較多就能證明自己比同儕優秀。而幾年下來,我越覺得當時思考的邏輯不太實際,因為唯有當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天才有上班的動力,也才能從工作中有所學習,試想今天如果有人給你十萬塊,要你每天發呆一整天不能做別的事,你願意嗎?所以薪水不全然是衡量一個工作的標準,這份工作能不能為自己帶來成就感和創造新的價值才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我也同意前三年的職場生活還是在專注在培養技能與建立人脈上,當自己的能力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我想薪水也不會是問題才是。 2.誰都會犯錯,但犯錯沒那麼可怕 每個人都怕犯錯,我也是。犯錯的感覺並不好,它會讓自己充滿罪惡感,但是人非聖賢,在工作中我們不可能完全不犯錯,與其擔心受怕,不如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流程更有組織與效率,減少犯錯的機會。而即便不小心犯了錯,也千萬不要陷入懊惱的情緒中,從錯誤中學習一直是一個最快且直接的方法,而溝通是很多事情的解藥,會犯錯有很大的原因是沒有理解彼此的需求,所以千萬不要逃避溝通,溝通能幫助你真正了解你的任務與目標,也能相對減少資訊傳遞上的斷層。 溝通是很多事情的解藥,也是身為設計師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 3.凡事皆有目的 做任何事情需要有個目的,而且這個目的很重要。就像吃飯是為了要填飽肚子或品嚐美味一樣,我們不會為了吃飯而吃飯,對吧?有了目的之後,你才能釐清你當下的行動是不是符合你的初衷,也才能更有邏輯的去處理你的工作。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為什麼主管或同事老是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或是別人常聽不進自己的意見?其實多數時候是我們沒有搞清楚自己做這件事的最終目的,當你很清楚知道自己做每件事的目的之後,自然會知道你眼下的每個行動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價值,也更能有條有理的把想法說進別人的耳朵裡。 4. 保持謙虛與自信 以前的我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常常在別人話沒說完之前就打斷,雖然也許有時候我說的觀點是正確的,但這個舉動卻常常造成一些誤會,對自己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自信與自大常常是一線之間,在交流的過程中嘗試表現自己之前,可以先用心聆聽別人想說什麼,就算這件事情是你已經非常熟悉且確定的,你也可能從別人的思考角度得到新的啟發,而相對的,凡事經過思考之後,在適當的時機用完整且自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相信別人也會更信服於你所說的話。 5.塑造個人形象 你有想過你在別人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嗎?這裡說的「形象」並不是要把真實的自己偽裝起來,時時刻刻在別人面前展現完美狀態,而是可以慢慢的在你的同溫層中,建立起獨特的「個人風格」。說的直接一點,就是當別人一想到你時,會在你身上貼什麼樣的標籤(這邊指的是好的標籤)。而擁有好的形象,自然可以幫助你遇到更多優秀的人,慢慢地也就能突破你原有的同溫層。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我認為「分享」是一個最有效且直接的行動,試著分享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或是把自己的能力當作是一種的媒介,不管你想要寫部落格、發表作品、分享自己的任何經驗,在分享的過程中,你會對於自己的價值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你也會得到不同的反饋,這些都將幫助你建立更完整的自我。 6. 嘗試不同的選擇 嘗試新事物這件事情說來簡單,做起來卻特別的難。相信從小到大我們都會因為好奇而去嘗試做某些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跌倒、學到教訓,但有時也因此讓我們成長,而長大後這種好奇心卻漸漸被淡化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變得習慣待在舒適圈裡面,害怕突如其來的改變會讓自己摔得一身傷,在面臨每個選擇的時候很怕做了錯誤的決策而變得格外謹慎。其實,人生沒有什麼是非題,你永遠不會知道一個新的選擇會對你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告訴自己,勇敢且認真的看待每個選擇,走錯的路會變成經驗、失敗的故事會變成養分,每個選擇都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7.放下設計師的堅持 我相信很多學設計出身的朋友,都會非常保護自己的作品,我完全能理解。每個設計的產出就像我們的孩子,不太能接受被其他人所否定,況且我們認為自己是受過了專業訓練,其他人應該不會比我們更懂設計吧?在學校,我們當然可以自己說了算,但出社會就不一樣了,我們需要和不同領域的同事們溝通,例如行銷、程式、產品經理、老闆或投資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和眼光,相信大家都知道設計和藝術的差別在於設計需要符合市場需求,絕對不是畫面好看、漂亮就好,它也必須有商業價值或資源執行層面上的考量。今天如果堅持自己的設計方案,可能會拖延開發時程、也許會提高公司成本,但不能保證產品上線後可以有穩定的營收,這樣還有堅持的必要嗎?所以我們這時候該做的反而是理解彼此的需求、試著換位思考。我並不是鼓勵大家變成其他人的美工刀,什麼要求都有求必應,我們可以合理的檢視自己的設計是否符合各種層面的需求,學會判斷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是可以先緩緩未來再優化的,這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所必須擁有的全局觀點。 8. 持續學習與思考 學習是件我們從小到大被耳提面命的事情,但我以前常常不能理解我「為何而學習」,學校的科目通常不是我能選擇的,是為了在升學體制中有好的表現、是主流價值框架下的產物。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樣,對「學習」這件事感到非常地痛苦,而長大後我漸漸發現,學習這件事本身一點都沒錯,它能讓我們反覆檢視自己並且快速成長,所以,試著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吧並且用力學習吧!你會發現,學習不再是為了獲取分數,而是讓「知識」進入自己的身體,你的視野將可以看見更遠的地方,我也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最便宜也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知識了,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 9. 為自己寫下目標 寫下目標這件事情真的非常重要,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時常會有新的靈感或是啟發出現,偶爾也會突然熱血一下想要做些改變,但若只是在腦中想想而沒有付諸行動,這些衝勁很容易就被時間沖淡了。所以我非常建議把自己的目標或想法寫下來,時間的單位不管是每個月的目標也好、年度計畫也好,重點是要「寫下來」,並且時時能讓自己看到,且目標越具體、越可以被量化越好,甚至是可以把大目標拆分成好幾的小任務,不要寫下像是「成為設計大師」、「減肥成功」這種不太著邊際的目標,而是變成「每天收集10個設計作品」、「每週運動3天」這種可以輕易讓自己反覆檢視自己是否完成的小任務,當你逐漸完成許多小任務之後,你的目標會越來越清晰,也會越來越靠近自己理想的狀態。 即使目標只是出國旅行,寫下來你也會因此在生活中充滿前進的動力 10.相信自己很棒 最後一點也是最簡單的一點,相信自己很棒就對了!我知道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無厘頭,不過如果連自己都否定自己的話,那怎麼能期待別人相信你的能力呢?如果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我相信前面的九點應該可以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小時候都懷有過壯烈的夢想對吧?但十幾年過去,我們真的變成那樣子的人了嗎?生活或工作的消磨讓你失去鬥志了嗎?我們的夢想不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價值,可以成為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人,而我們其實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厲害許多,只要你願意讓自己變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分享給設計系畢業生的一些觀點,大多是我的經驗之談,而我自己也還在努力實踐當中。雖然我和一些工作十幾年的職場老手比起來還是太菜了,但我相信有些道理越早開始思考,對於剛進入社會的你們也許會有些幫助,希望每個人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不要迷失方向,自我實現的過程很重要,但也別忘了停下腳步休息、沈澱、再出發。 文章轉載自「Medium」,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原文為:寫給設計系畢業生的10碗心靈雞湯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Photoshop Beta版🖥️生成填充工具
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覺得Generative Fill的生成工具,Generative Fill本身是屬於Adobe Photoshop的Beta版本,他的功能非常強大,擴張圖片、新增元素,快速完成客戶需求...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