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人類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聲音,不斷出現與被討論。隨著AI演進,漸漸改寫生活與工作模式。而今年的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更將遠距工作與線上數位學習的演進,向前推進好多步。未來將是越來越無邊界的,職業無邊界、收入無邊界、工作方式無邊界、學習無邊界。 而面對工作更有效率的AI科技,不想被取代,擁有機器無法做到的創意思維就更為重要。想要打破框架,就必須有更多新的思維。以下小編將分享在書裡談到、演講裡聽到的,培養創意思維的方法給大家: A B=C!?無意義但好有創意 《創意, 從無到有》作者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提到,創意點子,就是以既有要素,產生新組合,重點在於新的組合。日本最大玩具企業萬代(BANDAI)創意達人,高橋晉平就獨創A B=C的公式。 A是要思考的主題,而B是任何世界上的要素或萬物,中間的X就是聯想力。將這些看似無意義的詞彙,聯繫起來成為新的點子。新的點子越多,就會有「好點子」出現。 圖片來源:取自《先有爛點子, 才有好點子》書籍內容 放空散步,也能有創意!? 美國作家柯瑞研究發現,許多創作人與創新者,這些人都有共通習慣:散步。散步後所激發的創意,比平常多出6成。尼采、齊克果兩位偉大的哲學家,皆提出「所有偉大的思想都在散步中產生」、「我於散步時產生最佳思想。」 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看,美國神經學家馬庫斯賴希勒提出: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這是人類大腦運作,在從高壓模式轉換成休息狀態時,會出現的現象。休息放空時,我們的腦部活動並未停止,大腦內許多分散的區域,仍然從事活躍信號傳遞,進行思緒漫遊,產生非常態的新連結、新模式、新點子。 所以,別坐著苦思,去散步吧!(但去散步之前,還有下一個實用的方法,往下看完文章再出發。) 做不一樣的事,藝術的反向策略 曾經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話:「眾人行走的地方長不出草」。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辭典、手冊裡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紀錄進書本的東西。」 在藝術裡有一項思考策略,是把注意力引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照亮過的小角落,這是一種反向運動。如果大家都向前移動,我們為什麼不能退後?而這就是創造新思維的開始。 如何從現在開始讓自已變得很不一樣?練習做一百件,以前不曾做過的事。例如:現在看完文章的你,要不今天就走一條以前沒走過的路,散步回家。 推薦給喜歡創意的你:小編網紅6秒吸睛術、室內設計打造幸福空間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全球AI熱,懂AI不只是工程師的事!當AI充斥各種場合,成為全球醫療、金融、製造、行銷、家電、零售6大產業關注焦點。從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到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都在聊AI,馬斯克曾說「AI比核武還危險」!你還不懂AI?你不能不懂AI。小編整理提供幾個AI關鍵字懶人包,當下次大家在聊AI的時候,你也能略懂略懂!跟上時下知識,掌握最新趨勢。 #大數據 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學習是三個AI息息相關的關鍵名詞。大數據可以說是AI系統裡面的燃料,透過機器學習的各種演算法,產出最佳解答,提供AI做出最好的決策,所以源頭的大數據資料就顯得非常重要。有學者提到,大數據可以看成是AI的食物,跟人類一樣,如果數據的正確性越高,那AI吃進去的食物愈新鮮、愈乾淨,AI系統就會愈健康。 #大數據的5V 大數據(Big Data),這個詞最早由 IBM 提出,大數據「5V」特性分別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大數據的基本定義是資料量要在100TB到PB之間,資料類型多樣包含結構(例如會員資料)、非結構(例如影片、圖片等),同時必須留意資料的正確性,有品質的好資料,才能產生好的決策結論。 #Python 全球AI浪潮下,使得Python成為目前學習需求增長最快的程式語言。許多國際大公司皆使用Python來開發,像是Google、Facebook、Yahoo、YouTube互聯網等。Python會備受歡迎的特點是程式碼非常簡潔乾淨,比起Java、C語言,Python使用的程式碼只要1/3到1/5。Python的另一項特點是,除了有完整的標準程式庫,還有大量的第三方開源資料,可以免費使用。 就算不是工程師,也可以透過Python快速有效率的蒐集資料、建立股市交易策略,利用即時資料與歷史回測,分析自己的投資策略。全球教育界已經將Python納入課綱,想在未來獲取更多先機,千萬不能輕忽Python的影響力。(推薦閱讀:AI 時代下你要有的競爭力) 還記得開頭AI執行流程的那張圖嗎?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演算法的環節,所以更進一步小編要帶大家了解AI演算法運作的3大代表性模型:遺傳演算法、專家系統、類神經網路,以下將依序介紹這3大技術。 ► 為您推薦:Python程式資料分析、Python視覺辨識與機器學習、Python爬蟲程式與資料視覺化開發 #遺傳演算法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又叫基因演算法,是從達爾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物競天擇》理論中所衍伸出來。採用隨機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演算過程(選擇、交配和突變),被應用在求解最佳化(optimization)、資料搜尋(search)、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領域上。 #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目前是人工智慧領域中受重視的一項程式系統,由知識庫加上推理機組合而成。知識庫用來存放專家提供的知識,事先準備好問題可能的對應方式,在執行求解的過程,就會通過知識庫中的知識,模擬專家的思維方式。 #類神經網路 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是受到生物大腦的神經元運作方式啟發,被科學家建立出來的數學模型,也稱作是一個函數的集合。透過多層感知器疊合,每一層(layer)由許多多神經元(neuron)組成,神經元會受到多個其他神經元衝擊,上一層的output就是下一層的input,最終得出一個最佳解。也因為有很好的容錯能力,就算是龐大且雜訊多的資訊,也能夠準確預判結果。被大量應用在股市、期貨、債券的分析預測及研究。 下次當大家聊到AI的議題時,看過這些關鍵字介紹的你,就可以當個有點知識的人,談上幾句。或是對AI想有更深入的了解,現在也正是時候,想必懂得AI的人在未來就不用擔心會被淘汰,甚至有機會挑戰高薪的相關產業工作。 ► 為您推薦:AI人工智慧工程師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LccnetTaiwan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2020科技大躍進,這20年彷彿跨越一個世紀,科技發展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黑科技橫空出世。有人說2020是太空旅行啟航年、AI世代、5G元年,種種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給,在欣喜期待的同時,卻又覺得這些高科技離自己好遠,甚至耳聞,AI自動化盛行後將會帶來一波失業潮,許多工作都會被AI取代,麥肯錫全球機構就預測,2025年機器人可能會影響全球4000萬到7500萬個工作機會。(擁有什麼技能,才不會淹死在科技浪潮下)確實科技浪潮只會往前推進,許多人勢必會受到影響,美國矽谷創業家Martin Ford也表示「只要你的工作內容是可預測的、有重覆性的,就可能被取代。」像是高速公路收票員、新聞記者,甚至世界棋王都被取代了,誰能保證自己不被取代?站在這個命運的交叉點,被超越或超越,「創意」是關鍵!怎麼將「創意」提升到無法取代的地步,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接案經濟學 發達靠自己 我們的爸媽一代,一生可能就只有一份工作。我們這一代,一生可能會做過十種工作。我們下一代,同一時期可能承接幾十份工作。在科技工具迅速的發展,配對媒合效率大幅提升下,斜槓SOHO、自由工作者的比率越來越多,美國千禧世代有46%都是自由工作者,台灣零工經濟則超過80萬人,在接案風氣盛行的時代,「設計」接案又為最大宗,「創意」怎麼被發掘,「價值」如何被肯定,若你還沒有想法,現在跟上也不算太慢!(創造自經濟,最強設計接案心法) 2020創意對決 年度設計趨勢 IBM也曾採訪全球上千位執行長,他們認為「創意」是未來產業關鍵因素(IBM Global CEO Study: Creativity Selected as Most Crucial Factor for Future Success)。在設計產業中,「創意」更是作品成敗的關鍵,聯成電腦也幫大家整理了2020年的設計趨勢,一起來看看今年又會掀起那些熱潮吧! #簡約設計 今年多個國際品牌的設計趨勢,也有一些共同點,不約而同都更簡約、數位,像是Volkswagen及yahoo!,也都往這方向修改了自家Logo。 #角色插圖 IP角色設計在近年非常火熱,各公司也推出自己都運用角色型塑形象,也成功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等距插圖 動態有3D,平面有2.5D,透視插圖運用,運用立體感讓平面設計更加活潑! #立體插圖 3D插圖在平面上更加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視覺效果,也成為近年設計的趨勢。 #大膽用色 鮮豔大膽用色,營造愉悅活潑氣氛,讓作品更加吸睛亮眼,在畫面情感傳達上也更加強烈。 #歐普藝術 動態主流的年代,平面設計也動了起來,用彎曲的線條或字體,讓靜止的畫面也能有扭曲的印象。 2020年無論科技還是設計,創意都無比重要。 跟隨趨勢、發揮長才,在各領域我們都能展現燦爛的火花! (延伸閱讀商業平面設計創意不敗 ) 參考資料: 這裡有一份2020年品牌設計趨勢,請查收! Graphic Design Trends 2020: Breaking the Rules 2020 設計趨勢來了!除了插圖、包裝、字體、平面設計,還有這個年度趨勢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最近在一場讀書會中聽到MarTech這個詞, 根據chiefmartec.com統計行銷科技(MarTech)品牌, 從2011年的150家逐漸擴張至2018年已有7000家行銷科技品牌(如下圖)。 (圖片來源:chiefmartec.com) 即將邁入2020的今天,科技的影響力將顛覆我們的想像。 5G網路傳輸速度提升,數位影音的各類應用,正在翻轉我們創造與觀看影音的方式。 這次的小編說趨勢將從以下幾個方向跟大家分享影音新流感: 1電視被超越了!數位影音翻轉電視收視 2後面也看得見!360度VR新視覺體驗 3今天Vlog了嗎?拍日記而不是寫日記 ==電視被超越了!數位影音翻轉電視收視== 從前電視節目「康熙來了」是大家「吃飯配電視」的日常娛樂, 同事之間討論的話題會是昨晚電視上的康熙來了又有什麼厲害的梗。 現在的辦公室放眼望去,同事們盯著電腦螢幕或手機螢幕, 收看youtube的線上影音或數位影音串流平台的新劇(愛奇藝、Netflix等)。 手機等行動媒體已超越傳統電視,改變我們的收視習慣。 不僅僅是媒體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鎂光燈焦點,都在網紅身上。 從網路名人茵聲、視網膜登上電視金鐘獎典禮串場主持, 到HowHow和好萊塢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一起拍短片宣傳電影等, 在在都顯示,網紅影響力與被接受度已從網路反撲至傳統媒體。 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更明確看到這場數位影音帶來的新流感: 每分鐘有500小時影片上傳到YouTube! 2019年的百萬訂閱網紅,較2018年多出5倍! 網紅經紀公司透露,2018年台灣「公部門」花在網紅上的廣告預算, 相較前一年增長幅度高達123%。 台灣在網路上投放的廣告量已正式超越電視! 新媒體潮流正以一種鋪天蓋地的方式,創造屬於自己的極盛時代。 👉推薦了解:6秒吸睛術,小編網紅必學! ==後面也看得見!360度VR新視覺體驗== 前陣子小編在高雄駁二的VR劇院(全台唯一播放立體8K規格的VR場館) 體驗必須戴上VR眼鏡觀看的電影, 戴上VR眼鏡之後,搭配可以180度旋轉的椅子, 創造出觀看範圍可達到720度的全景視覺影像。 不只看到上、下、左、右,後面也看得到! 你可以感受到在你身後的演員在講話,轉個身就可以看到他的影像。 你可以抬頭看看頭頂的天空,也可以向下看到從腳底游過的魚。 VR技術打破了平面的觀看方式,創造更立體、更有臨場感的視覺感官。 VR FILM LAB體感劇院360度影院內部空間 (圖片來源:VR體感劇院官網) 在未來,VR的應用,將帶來更多異想不到的視覺體驗。 就在2020東京奧運,也將透過Intel True VR技術, 使用3D運動員追蹤(3DAT)系統,創造3D化視覺, 將帶來更刺激的沉浸式與引人入勝的虛擬轉播。 👉推薦了解:2D到3D,用3ds Max打造你的3D世界 ==Vlog了嗎?拍日記而不是寫日記== 還在寫日記!?虛擬網路原生Z世代流行「拍」日記而不寫日記。 「Vlog」是結合video + blog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 利用拍攝影片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 到底「Vlog」有多紅? 「Vlog」一詞在IG上的貼文數達到6百萬次, 在YouTube搜尋「Vlog」,可以得到超過一億條相關影音。 「Vlog」不只在收視上有驚人的成長, 網紅的廣告變現能力不可忽視。 《富比世》雜誌公布2018年YouTuber收入榜單, 第一名是年紀只有七歲的萊恩,以玩具開箱影片,一年賺進新台幣6.8億元! 從調查數據來看自媒體對現在青年的影響, 有 70% 的青少年訂閱 YouTuber 頻道的比例比傳統名人更多, 青少年對Vlog創作者依賴程度,是傳統明星7倍。 我們要問為什麼「Vlog」可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從內容來看「Vlog」通常是拍攝者的生活日常,以自然流露的方式錄製而成, 創意的主題剪輯,塑造有別於傳統明星的個人風格。 對於觀看的人,能夠在每天的互動下,產生強大的忠誠性與信任感, 形塑「共同感受」是Youtuber最能吸引人的特質。 依據Were social 2019報告顯示,台灣YouTube滲透率高達90% 《紐約時報》更預言:網紅將主宰社會。 寫到這,或許小編也開始要考慮轉型用影音說趨勢了。 👉推薦了解:新影音時代,Vlog拍一波。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提升,工業4.0掀起產業革命,傳統製造業不復存在、勞動人力由機器人取代;各行各業被迫透過轉型與升級,試圖跟上科技的腳步,深怕墜入倒閉的深淵。 當人工智慧風暴開始席捲全球,你的內心是否也為AI對職場產生的衝擊感到焦慮,甚至害怕自己被機器人取代?在這個年末,快來為2018趨勢產業做準備,培養自身專業能力,迎戰AI! 洞悉未來,下一個產業趨勢在哪? (圖說:人工智慧成為科技核心,相關科技應用油然而生) 隨著人工智慧成為物聯網及工業4.0發展的核心,雲端大數據、穿戴裝置AR/VR、行動平台等應用漸漸發展成熟,在科技的推動下,未來5年可預見的趨勢如下: 趨勢一:人工智慧再進擊 無人商業型態來臨 你是否曾到過無人商店?或是曾在商場中聽過機器人的專業導覽? 隨著AI應用層面越來越廣泛、無人型態的零售店面逐漸增多;無論是亞馬遜的無人超市「Amazon Go」、阿里巴巴的「淘咖啡」,還是台灣「7-11無人超商」,都是企業紛紛跟進AI腳步的證明。 而無人商店對企業有何好處呢?以大陸最夯的「繽果盒子」為例,營運成本只需傳統超商的15%,投資10個月就已回本,營運以來已接待過上萬名消費者,且回購率高達八成。除了大陸積極發展無人商店外,美國Intel更投入一億元發展「回應式零售平台」,只靠機器人就能完成庫存追蹤、反饋顧客的消費習慣等,完全不需額外人力。種種現象一再指出,AI世代,機器人將取代傳統勞力,台灣有超過200萬的服務業將面臨失業海嘯,未來有50%的工作將由機器人取代。 趨勢二:行銷4.0誕生 利用數據一對一行銷成為常態 (圖說:大數據的加入,讓行銷手法更靈活,客製化行銷已成常態) 麥肯錫(McKinsey Quarterly):「使用大數據將成為個別企業競爭和成長的關鍵性基礎。」 在網路世代,任何的行動皆有跡可循。透過數據,你有什麼樣的習慣、購買了什麼物品等個人行動,皆能利用大數據追蹤並分析結果。而行銷4.0,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以數位網路與實體通路的行銷方式,利用大數據資訊,推敲顧客心裡,做到關鍵的「商機預測」,除了對顧客進行一對一的行銷與溝通外,更提升該品牌在顧客心中的佔有率,將品牌與顧客相互連結。 趨勢三:VR/AR結合 MR沉浸式體驗再升級 無論是《精靈寶可夢》造成AR的爆紅、還是穿戴式VR裝置的普及化,都替MR(混合實境)打下虛擬實境的江山。MR除了能高度結合虛擬與現實環境,更兼顧VR/AR的功能,使應用性擴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層面。 未來,MR將成為手機、電視機上盒、智能汽車這類的智慧裝置運用,甚至也能運用於醫療、教育等系統,與我們日常生活全無縫的接軌。以醫療系統為例,MR醫療手術目前已導入醫院,並進行臨床實測,案例已多達30例以上;該系統不僅有助於手術施行外,對於醫師與病患的身體健康更有所保障。 趨勢四:電信業者結盟第三方系統 布局物聯網市場 (圖說:物聯網產值上看8兆,其所衍生的應用服務正展開新商業型態) 全球物聯網的安裝數量已高達315億個,預估將於2020年達到500億以上。由此可知,物聯網的成長力道仍然強勁,市場仍在持續上升。 如今,物聯網(IoT)已全面落實至家庭生活與智慧裝置中,其所衍生的數位應用也悄悄誕生;2018年開始,電信商結盟第三方系統廠商,積極建構IoT平台與生態,準備創造5G服務的新商機。 趨勢五:Gaming 3.0時代 電競周邊與環繞體驗合而為一 隨著「電競」項目納入運動產業,電競相關硬體產值已達300億美元,再加上、賽事、電競戰隊、商業贊助、觀眾等周邊價值,總產值已突破千億美元,這些現象正式打開Gaming 3.0時代。Gaming 3.0時代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除了將硬體設備表現到最佳化,更跨產業整合電競周邊(例如:直播平台、賽事、賽評解析等),提升用戶對於遊戲的感受與整體參與感,帶動新型態的商業發展。 趨勢六:APP使用量大躍進 用戶體驗擺第一 (圖說:未來APP的開發趨勢將以提升用戶體驗為首要目標。) 2017年,全球APP下載量已達2540億、APP使用時數更長達9000億小時,在這行動世代,APP佔了媒體流量的57%,其背後商機更達數十億美元。當APP使用量與服務應用迅速擴張,完善用戶體驗成了APP開發者最重要的課題,隨著服務性APP(例:叫車、外送、APP付款等)大量發展,雲端APP開發者更開發出不佔裝置空間的驅動APP,試圖讓用戶以更快的速度獲取資料,以創造龐大的APP商機。 迎戰AI世代 錢進2018六大熱門職業 隨著工業4.0浪潮來襲,產業型態變得越發「智」動,2018熱門職務已重新洗牌,精準行銷、數據挖掘及軟硬體開發等資訊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其中,6大吸金產業包含:雲端數據、APP開發、物聯網、機器人、電競周邊、虛擬實境應用。而隨著AI技術的提升,學習如何創造下一代人工智慧系統,或是指導人工智慧系統編寫更複雜的軟體,才可以在未來成為人機協作模式裡的「人類代表」,稱霸職場。 身陷AI風暴中的我們,該何去何從? 李開復:未來50%工作將被AI取代。 人工智慧的發展,讓50%工作被迫面臨轉型;身在產業巨變中的你,是選擇墨守成規,成為下個被淘汰的人、還是勇敢邁向未來,掌握相關技術,讓AI輔佐你稱霸職場? (圖說:聯成電腦_聘請業界講師的授課畫面) 聯成電腦專精於電腦軟體系統領域26年,是許多原廠的合作夥伴,除了專精於資訊類的技能培訓,開辦迎合產業趨勢的實用課程,如:Python大數據解析、APP軟體開發、Unity 3D應用(VR/AR)、數位行銷、物聯網工程等課程外,更聘用業界優良講師,傳授產業的專規技術、與時俱進的產業觀點等,讓身在科技浪潮下的青年世代,與世界接軌、輕鬆擁有工作硬實力!無論你是否對於職涯感到迷惘、還是遲遲不敢轉換跑道,與其在年末繼續徬徨,不如著手改變,替未來做好準備,成為職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 痞客邦Blog:http://lccnetvip.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ccnetzone 菜鳥救星:https://www.facebook.com/greensn0w
如何利用AI🤖輔助人類發散收斂?
最近看到一則網路迷因:「人類期待AI洗衣掃地,我們就能寫詩畫畫,而現在卻是AI在寫詩畫畫,人類在洗衣掃地」。令人莞爾又諷刺,但這是誤解人類與AI應有的相處模式...
本網站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欲了解詳情,請參閱 隱私權政策。